【梅花專論】意識型態新發展:歐洲向「右」 俄羅斯向「左」

自俄烏衝突以來,俄羅斯一直試圖重塑民族主義論述,圖為克林姆林宮一景。圖/取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微博
自俄烏衝突以來,俄羅斯一直試圖重塑民族主義論述,圖為克林姆林宮一景。圖/取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微博

馮寧默/政治大學博士生

7月以來歐洲政壇出現重新評估共產主義價值的趨勢,俄共重新評價史達林功績、捷克立法禁止共產主義宣傳,歐洲政治舞台出現了一系列引人關注的動態。作為前社會主義國家,如何看待共產主義歷史遺產,俄羅斯和捷克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度,意識形態呈現尖銳對立。

俄國社會重提抗納粹舊事為史達林正名

自俄烏衝突以來,俄羅斯一直試圖重塑民族主義論述,例如,起源於沙俄時代的聖喬治絲帶成為支持「特別軍事行動」的標誌,俄烏衝突一線戰場不僅出現了俄國國旗,還有蘇聯旗幟、沙俄旗幟以及耶穌旗幟,該旗幟為蒙古統治羅斯時代反抗精神的象徵,這些昔日的旗幟和象徵物成為塑造今日俄羅斯民族主義的重要元素。

7月5日,俄羅斯共產黨黨代會突然提出對史達林進行重新評價,俄共代表提出赫魯雪夫1956年發表在蘇共二十大譴責史達林的「個人崇拜」的報告有失公正,是「錯誤的、具有政治偏見的」,目前是時候恢復「這位俄羅斯和世界歷史人物的歷史正義」。下一步俄共將繼續向總統普京陳情,內容包括將建議「伏爾加格勒」重新命名為「史達林格勒」等一系列恢復史達林名譽的措施。

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當代官方敘事中史達林的形象較為負面,史達林個性剛毅、專斷嚴酷,其主持的「肅反運動」運動導致蘇聯數十萬人死亡,上百萬人離開故土移居至自然環境嚴酷的西伯利亞、中亞等地,許多俄羅斯人家族都有遭受迫害的歷史記憶,以致於蘇聯還沒解體時,許多史達林雕塑就被後繼者移除,以至如今俄羅斯街頭巷尾絕少看到史達林雕塑,與滿街列寧塑像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這種主流論述近年受到俄羅斯洶湧的民族主義敘事挑戰,史達林成功抵抗納粹,贏得戰爭勝利的歷史功績再次獲得重視。近期莫斯科Taganskaya地鐵站時隔近60年,重新樹立史達林雕像,具有強烈象徵意義,表明無論是雕塑還是俄共的歷史評價,一連串動作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俄羅斯近年來重塑歷史敘事的一部分。

鼓勵與限制並存 克理姆林宮態度曖昧

不過,克理姆林宮對俄羅斯擁抱共產主義文化遺產的情緒態度曖昧、甚至有些為難。克宮沒有明確支持對史達林的重新評價,但也沒有試圖取締這種活動。可以發現,克理姆林宮與擁抱共產主義的論述具有某些共同利益,通過俄共宣傳史達林抗擊納粹的歷史功績,可以激發相當的民族主義熱情;此舉能夠吸引那些懷念蘇聯時代的民眾,進而為其當前針對烏克蘭的政策爭取民間支持。然而,克理姆林宮也小心翼翼地限制著這一敘事,通過「留白」的方式控制對共產主義的懷念程度,以確保這種復興不會演變成對其權威的挑戰。這種微妙的平衡使克理姆林宮既能從民族主義情緒中獲益,又能維持控制使其不要過火。

俄羅斯民族主義與歐洲自由主義相遇

在俄羅斯擁抱其共產主義歷史時,歐洲多數地區走向相反的方向。如捷克近期通過立法禁止共產主義宣傳,這反映了歐洲向右轉的政治趨勢。然而,這種分歧並非源於經濟理念,而是來自於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矛盾。在俄羅斯,共產主義符號與人物的復興,有助於構建民族主義敘事。與此同時,捷克及其他前東歐集團國家對共產主義的拒斥,則和其對蘇聯的恐懼,沙文主義帶來的歷史創傷,以及渴望融入自由主義價值觀息息相關。可見對兩者而言,單純意識型態裂痕超越了歷史範疇,成為當代歐洲政治議程的工具。繼冷戰之後,意識形態再次成為割裂歐洲顯著因素,成為塑造歐洲未來的主要力量。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