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平時不燒香的關稅戰

美對台關稅高達20%,超過日韓的15%,引發民眾黨強烈不滿與批評  。圖/中央社
美對台關稅高達20%,超過日韓的15%,引發民眾黨強烈不滿與批評 。圖/中央社

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

台美關稅談判的結果終於出爐,我國將面臨20%的關稅率,高於競爭者韓國和日本的15%,後果相當不利,引發國人高度憂慮。

然而,日本和韓國在談判結束後,都立即公布了相關附帶條件。例如,日本必須額外投資5500億美元、購買大量天然氣、開放汽車、卡車、稻米、特定農產品進口;韓國則必須投資3500億美元、購買1000億美元能源產品、免關稅對美開放所有市場。而台灣到底附加了甚麼條件,政府迄今不願公布,讓民眾和企業提心吊膽。到底對美國讓步了甚麼?是汽車關稅全免?農產品大幅開放?還是和韓國一樣對美國產品完全免關稅?這些條件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20%的關稅率,在賴政府不願透露之下,民眾和企業只能打哆嗦、挫哩等。

台灣和美國的談判之所以會談四輪之久,而且看來還有續集,相信是台灣的傳統產業(特別是汽車)和農業太弱,無法開放之下,沒有讓步條件而談不出好東西;乃至於一延再延,竟然是美國逆差國中最後一個公布稅率的貿易夥伴,而且在匯率已經升值10%之下,還是較日韓為高的20%,真是情何以堪。

然而,傳產和農業之所以競爭力弱,之所以難以開放,實在是政府多年來沒有作為的結果,很難去怪別人要你開放。君不見,所有的經濟重大建設和投資,幾乎都環繞在高科技半導體,甚至土地、用電、用水、人才、資金,全部都流向高科技,政府對傳產和農業,說難聽點,向來只是「放牛吃草」、應付了事;每次有經濟衝擊時,就灑點錢補貼、救濟了事,從來沒想到要用甚麼計畫和方案,好好將農業和傳產打造成為傳產範圍內的高科技業,所以大量的傳產只能外移,能自立自強在台灣生存的越來越少。

其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傳產和農業開放、接受進口競爭,因為簽署FTA時,就要談判將幾乎所有的製造業免除關稅,農業市場也大幅開放。如果我國過去認真談判,並藉以開放傳產和農業市場,今天和美國談判時就不會如此困難,因為可提供這兩個已開放、所以額外傷害不大的條件給美國。但是,我國多年來沒能把握這種機會,但韓國和日本卻能,所以這次他們都能對美國開放,我國卻不能,造成談判弱勢,以及更高的稅率。

每次,我們都說北京挖我們的牆角,讓我國無法和其他國家簽署自貿協定。其實,一些和北京關係不好的國家,北京是無法影響其貿易政策的。例如,亞洲開發銀行(ADB)的網站顯示,台灣好幾年前就已經展開和印度的自由貿易談判,但5、6年過去了,為何一直沒有消息?我相信,就是因為農業和傳產會有衝擊,政府不願意開放之下就延宕至今,反正是秘密談判民眾也不知道,沒人會評論政府的怠惰和失能。如果答應開放,並藉機提撥資源好好強化農業和傳產競爭力,像韓國日本一樣,今天一定會有好幾個自貿協定被成功簽署,傳產和農業競爭力大幅提高,更能面對美國的進逼,台美關稅談判也就不會如此艱難。

多年以來,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專家,不斷的提醒政府,要開放農業和傳產市場,趕快找適當國家簽署自貿協定,包括印度、越南、菲律賓,甚至歐盟、加拿大、澳洲等北京難以掌控的國家,但迄今一事無成,終於在這次台美談判吃了大虧,是不是應驗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卻找不到佛腳的窘態?

如果政府不下決心、顯魄力,以自由貿易區的突破來提升產業競爭力,後面的挑戰更多、後果更苦,大家可以等著看,雖然我們並不願意看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