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解放軍發展許久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轟-20戰略轟炸機,是否會在9月3日出現在天安門天空,在軍事論壇的相關討論也持續升溫。從現有各種訊息研判,轟-20的研發進程應該是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轟-20的存在與否,已經熱議了超過十年。
在2024年大陸兩會期間,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王偉中將向《南華早報》透露,所有關鍵技術瓶頸均已突破,項目「即將迎來重大節點」。西安的試飛院在2025年初發布的基建招標公告中,特別提及了「某型大型航空器保障設施」建設要求,跑道承重指標與美製B-21轟炸機相當,這種細節性的披露被業界很多評論視為轟-20首飛進入倒計時的關鍵。
研究機構對轟-20研發項目進展的評估存在顯著差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2030航空裝備發展預測》顯示,轟-20可能在2025年末完成首飛,2030年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而美國國防部《2024中國軍力報告》則推測轟20的首飛可能推遲至2030年,認為其隱身塗層、全向寬頻雷達散射截面優化等關鍵技術仍需時間來驗證。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轟-20的研發正與大陸航空工業整體升級形成良性互動。採用的等離子體隱形技術、智慧蒙皮傳感器等創新成果,已通過殲-20B的向量推力驗證機進行實戰化測試。正在試飛的殲-36原型機搭載的複合探測系統,很可能與轟-20的態勢感知體系存在技術共享。
這種跨代際、多平台的協同研發模式,最終亮相的產品可能集成更多前沿技術。綜合技術成熟度與裝備體系建設規律研判,轟-20可能在2025-2026年實現首飛、2030年前後形成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