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學者:中國不靠外來移民 打造另類全球超大城市新典範

北京外籍人口僅占總人口的0.3%,但城市卻展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與經濟活力。圖/取自野原新橙子微博
北京外籍人口僅占總人口的0.3%,但城市卻展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與經濟活力。圖/取自野原新橙子微博

7月14日至15日,中共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要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引發外界關注中國城市發展的獨特性。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亞當·圖茲(Adam Tooze)發文指出,中國正在走出一條與全球既有範式迥異的「城市現代化新路徑」。

據觀察者網報導,2025年7月31日,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亞當·圖茲發文指出,中國正在走出一條與全球既有範式迥異的「城市現代化新路徑」,其特徵為城市基礎設施高度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卻幾乎不依賴外籍人口,與以紐約、倫敦為代表的傳統全球城市模式截然不同。

圖茲認為,這一現象反映出全球化的侷限,以及一國歷史、語言與內部流動網絡對城市格局的深刻影響。以北京為例,外籍人口僅占總人口的0.3%,成都更僅為0.08%,但城市卻展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與經濟活力。

在全球化鼎盛時期,世界普遍認為城市的國際化程度應以外籍人口、語言多樣性與全球資本流動為衡量標準。倫敦、紐約、巴黎和香港成為這類城市的典型代表。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貿易與GDP增長脫鉤,全球銀行業收縮,再加上疫情對全球流動的打擊,圖茲指出,「傳統全球城市的未來願景已被改寫」。

圖茲進一步指出,儘管中國大陸城市如上海、深圳和北京在2000年代初被列入「全球城市」行列,其實際發展卻展現出明顯的本地化與內部動能優勢。例如,北京有近40%的居民來自中國其他省分,城市人口流動以國內遷徙為主,漢語和中國社群媒體構成了超大城市的主流溝通與文化網路。

這種「低外籍、強融合」的城市模式,被圖茲解讀為中國「雙循環」戰略的體現——一方面推動內部消費與創新,一方面維持國際貿易關係,實現內外兼顧的發展格局。2020年,中國政府提出「雙循環」願景,起初被認為是針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戰略對應,圖茲則認為,今天這已是全球經濟現實的反映。

圖茲表示,中國不像歐洲或美國那樣依賴外籍人口與跨國文化融合來支撐城市經濟發展,而是透過龐大的內部市場、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數位網路系統,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群。

中國城市發展模式已顯示出「後全球化」趨勢:外來人口非必需,語言與文化體系封閉但高度一致,藉助數位工具與內需市場達成產業升級與創新擴張。這與印度班加羅爾等新興城市類似,後者外籍人口極少,卻是全球科技供應鏈重要節點。

亞當·圖茲形容,中國的城市並非熔爐般交融世界,而是作為巨型國家和區域樞紐,與更廣闊的世界深度互動,卻始終保持一定距離。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