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以高壓姿態迫使全球接受其關稅政策,總統賴清德則將台灣對等關稅20%定調為「暫時稅率」。對此,行政院前政務委員、前經濟部政次鄧振中今天(4日)直言,美國現行貿易政策違反WTO規範,儼然從彬彬有禮的世界和平領袖成為霸道粗暴的病人,「台灣應在變動局勢中務實提出應對措施,要不要配合,以及會付出什麼代價?」
「川普的『對等關稅』及台灣面臨的多重挑戰」時事論壇今下午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行,鄧振中於會中表示,過去大家憧憬的美國,是彬彬有禮、富裕、推動世界和平的領袖,樂於開放市場,並讓包括台灣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得以工業起飛,「我們當時做的衣服有誰要買?就美國人買嘛。」提到台灣一路走來,從紡織、電腦再到今天的半導體,都有美國市場的參與。
鄧振中話鋒一轉表示,今日的美國已變得霸道又不守規矩,「貿易關係是自己說了算,你不能報復;你若報復,我就加倍。」鄧振中坦言,這種轉變讓各界「相當失望」,並提到儘管多數美國學者批評川普貿易政策,但仍有一派支持者主張:「過去70年美國敞開市場,撐起了全球經濟秩序」,如今美國自己出現貿易逆差、藍領失業等問題,也有權為自己找解方。
美國藥方:收關稅、蓋圍牆、逼投資
鄧振中認為,川普政策雖手段粗暴,但背後邏輯清楚,一是收高關稅補回過去讓利全球的成本、 二是設貿易壁壘,保護受創藍領階級、三是要求對等開放。 「川普對美國經濟問題開了藥方,那要不要配合?不配合,他就用其他措施弄你,反而更麻煩。」鄧振中認為「稅率對企業界來講可以計算成本,反而比其他手段好預測。」
日本歐盟選擇配合 大陸、加拿大選擇對抗
鄧振中指出,川普政策下,各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如日本、歐盟,選擇妥協配合,包括提高關稅、加碼投資;另一種則是大陸與加拿大,選擇正面對抗,至今衝突激烈。 至於台灣做法,鄧振中明言是「選擇問題」,是選擇完全不動、天天批評美國?或是計算利弊,做出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應對。
對於外界有聲音批評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奉送」,鄧振中反駁,「台積電還是台灣的台積電,是股東的,不是送給美國的」,他表示台灣從前赴陸投資上千億,沒人說是掏空, 「為什麼今天去美國就變掏空?」強調應精算長期利益,投資與否、開放與否,「但原則很清楚,就是不可以傷到我們的根,比如說農產品,那政府定要拿錢貼補農民。」
鄧振中呼籲,台灣在美中競逐中,應避免落入「反射性反美」或「唯命是從」的極端。他認為,美國的經濟確實已出了問題,台灣作為高度外貿依賴的經濟體,不能只是天天批評,應務實評估每一項舉措的影響,並擬定自身對策。
軍事戰略學者劉復國也出席該論壇,他指出,「除了關稅衝擊,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台幣的升值讓企業雪上加霜,這才是大家最擔心的地方。」 他續指,儘管台美經濟關係可能在未來有發展空間,但「川普式政策」導致不確定性大幅上升,「不確定性一大,市場投資就會遲疑,這就是我們目前面對的現實。」
美國要求高額承諾 台灣可能被迫比照日韓
劉復國警告,台灣未來與美國的經貿談判壓力恐將與日本、韓國看齊。他指出,美國已要求日本承諾5500億美元、韓國則是3500億加上另1000億美元的投資條件,未來台灣也可能面臨類似要求,「川普把台灣當成跟日本一樣有錢的國家來看待,未來可能要求我們拿出數千億美元來合作。」
劉復國特別提到,美方在七月底公布台美「太空港合作計畫」,雖然有助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但背後很可能涉及重大經貿條件,「我們要注意這是否會變成交換籌碼,讓台灣承擔更多成本。」
國防對話頻取消 台海安全成美中博弈籌碼
在國防安全方面,劉復國指出,原定六月由國防部長顧立雄赴美的高層對話,最終因中美關稅談判敏感而被取消,顯示台灣在美中角力中常被邊緣化,「在川普主政模式下,所有政策拍板都要進白宮,由他決定,官員講話只是參考。台灣在這種情況下,處境將更被動,國防溝通更不穩定。」
劉復國強調,台海危機升高已成外界普遍認知,即便實際生活中人流往返正常,外媒仍普遍預測戰爭風險加劇。「當危機升高時,台灣對美國的依賴就會加深,這本身也會被納入談判籌碼。」
政府組織全面戰略 避免被動挨打
面對全球政經重組與美方壓力,劉復國呼籲政府主動作為,建立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戰略,而非陷入政治議程泥淖,「目前看來,政府與產業界缺乏協同應對機制,這是極大的隱憂。」 他指出,台灣恐難逃擴大進口美國能源、農產品與軍品壓力,還必須加碼對美投資,他強調犧牲已無可避免,「我們如今得面對現實去爭取合理、對等的條件,而不是被動接受。」
憂產業空洞化 台灣經濟奇蹟恐遭侵蝕
劉復國直言,在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策之下,台灣製造業將被要求赴美設廠,而核心技術、供應鏈被抽離後,恐造成產業空洞化,最終重創台灣經濟根基,「我們的產業基礎若一一出走,台灣從四小龍累積的製造優勢將逐漸流失。我們不能忽視這股慢性掏空的趨勢。」劉復國強調,面對充滿變數的全球局勢,台灣政府應超前部署,制定宏觀戰略,團結各方力量,強化國家韌性,才能在中美夾擊下穩住立場、守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