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少子化,民眾生育率不高,台灣人口也將邁入老年化社會。多名立法委員近日擬提出修法,將《勞基法》所規定女性產假由現行8周延長至12周,引發民間團體疑慮,認為政府應該分擔新增假期薪資,減少家長的負擔。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4日舉行記者會,認為若將延長產假設計為「強制型」,恐加劇職場對女性的懷孕歧視,並建議改為強制與彈性並行的雙軌制度,由政府分擔新增假期薪資。
托盟召集人王兆慶指出,目前國際上的產假制度多採強制與彈性併行。例如西班牙雖有16周產假,但僅有6周為強制休假,剩餘10周可由女性於一年內彈性使用,也可分次或轉換為兼職形式。直接延長強制性產假,未必符合國際趨勢,也不利女性實際運用。
據近期的問卷調查,超過六成受訪者擔心延長強制產假會造成職場懷孕歧視;另有九成支持男性應享有一個月的有薪產假。該聯盟主張,若要擴增產假保障,應設計為「部分強制+部分彈性」,新增假期的薪資支出也應由政府共同承擔,避免造成雇主用人疑慮。
婦女團體代表說,產假延長若無配套,只會讓女性被進一步標籤為「不利於用人」的對象。若無完善托育資源及育嬰假制度配合,延長假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
教保團體代表也指出,在幼教與托育產業中,不少懷孕的女性員工礙於管理文化與工作負擔,即使有產假權益也選擇提前離職。若延長產假僅停留在紙上,未同步改善職場支持環境,難以達成綜效。
另有部分教育團體持不同立場,認為產假保障應向國際靠攏,支持延長至14周以上,並認為台灣目前對產後母親的法律支持仍偏低。
目前,修法提案尚未正式進入委員會審查階段,正反意見仍在交鋒。學界一名教授指出,少子化是國安危機,政府應該提出更優渥的政策,鼓勵年輕人生育,對於產假延伸的職場代班等問題,要綜合考慮,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雇主應考慮代班員工的辛勞,避免產生職場霸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