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人工智慧迅速滲透我們生活的時代,人類社會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上。我們創造出能夠學習、判斷、模擬人類思考的機器,但這些技術是否公平、是否透明、是否能被問責,乃至是否符合我們對倫理的基本期待,卻成了當代文明無法迴避的深層問題。這也正是AI命運(FATE)所要回應的四大核心原則:Fairness(公平)、Accountability(究責)、Transparency(透明)、Ethics(倫理)。這四項並非空洞口號,而是AI治理的價值根基,是技術在不傷害社會信任與人權前提下繼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公平是AI最先暴露問題的層面之一。當AI系統根據大量歷史數據進行學習與推斷時,這些資料往往隱含著人類社會既有的偏見與不公。如果AI只是如實反映偏見、甚至將其放大,那麼無論在招聘、信貸、醫療、司法或教育場域中,技術都將淪為不公平的自動化延伸。
舉例來說,若某AI面試篩選系統主要學習來自過去男性主導職位的資料,那麼女性申請人可能在無意識中被排除於面試名單之外,這不僅延續了性別不平等,甚至將其隱藏於「演算法決策」的技術假象中。要求AI具備「公平意識」不是奢談,而是守護基本人權的必要機制。
究責是技術落地後最常被忽略卻最關鍵的問題。當AI造成錯誤判斷,例如自駕車誤判行人造成傷亡,或醫療AI誤診導致病患延誤治療,究竟誰該負責?是開發者、使用者、還是系統本身?如果沒有明確的究責機制,我們將進入一個「無責任的技術社會」,人類以技術之名逃避問責,社會正義將蕩然無存。建立明確的責任分界、設計可追蹤的決策紀錄,並將AI納入現有的法律與監管框架,應是每一個推動AI應用的社會必須面對的制度工程。
透明是AI治理中最具技術挑戰卻也最重要的元素。許多先進的AI模型,特別是深度學習系統,具有所謂的「黑箱特性」,即輸入與輸出的邏輯關聯不易解釋。這種不可解釋性,雖然在效率與精準度上具有技術優勢,但也使得人類難以信任AI的決策。
當AI被用於影響個人權益的場域,像是法院判決輔助、健康保險核准、或社會補助申請等,使用者有權知道其被如何判斷、有何標準、能否申訴。如果演算法無法交代其「為什麼」,那麼即使決策是正確的,也無法獲得應有的正當性。因此如何在保護商業機密與提升透明之間取得平衡,讓AI的運作方式可以被社會理解、監督與糾正,是技術發展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倫理,則是FATE的最根本,也是最難界定的維度。AI雖然是由人所創,但它的應用卻常常超越人性預期的邊界。我們是否願意讓AI替我們做生死判斷?是否接受AI進行情感操縱?若AI創作出一幅感動人心的畫或文章,著作權屬於誰?在這些問題中,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法律制度的挑戰,更是人類價值與文明界線的重新書寫。
而倫理並非一組固定守則,而是需要社會共同討論、辯證與更新的共識過程。這個過程必須納入多元觀點,是技術開發者的責任,要包含社會公民的聲音、跨文化的視野與跨領域的整合。只有當倫理不再是事後補丁,而是技術設計一開始就內建的考量,我們才能說,AI是為人類服務,而非凌駕於人類之上。
更進一步來看,FATE不僅是AI的治理準則,也是數位時代民主機制的延伸與深化。在傳統民主社會中,權力的運作需要被監督、被揭露、被制衡。而如今AI成為新型權力的載體,甚至能影響輿論走向、選舉結果、國安判斷,其「數位權力」自然也應受制於FATE的原則框架。
換言之,FATE是民主在AI時代的轉譯與延伸。它讓我們明白,數位技術的中立只是一種假象,所有技術選擇背後皆蘊含價值判斷與社會取向,正因如此,技術發展才更需要透明的社會審議過程。
FATE 並非科技進展的絆腳石,而是確保科技能為人類所用的導航燈。只有當AI的設計過程納入公平、透明與倫理考量,其結果才能令人信服。只有當出錯之後能夠被問責,社會才會願意放心託付。我們當前所面臨的,不僅是技術如何創新,更是我們是否有能力設計出一個制度與價值並重的未來。在這個未來裡,AI不只是精準與高效的代名詞,更是負責任、值得信賴且尊重人性的夥伴。
要讓FATE落地,需要的不只是技術人才的自律與專業,也需要政策制定者的前瞻眼光、公民社會的積極參與、以及全球社群的協力合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邁向一個由人類價值主導,而非被技術宰制的數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