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罷免案最終以24+1案全數敗陣,震驚政壇。長期觀察台灣政局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Kenshi Ogasawara)近日接受《Newsweek》日文版總編輯長岡義博(Yoshihiro Nagaoka)專訪,剖析罷免案背後台灣的社會心理、政黨結構與地緣政治脈絡。他說,這場選舉並非統獨之爭的延續,而是民眾對民進黨政府想透過罷免、重拾國會權力的深層焦慮,「罷免失敗是民進黨輸給了民眾的憂慮」。
民間發起罷免 緣起在野杯葛立院
小笠原指出,罷免案起因去年立委選舉後,民進黨喪失國會過半優勢,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杯葛預算、凍結政府法案,激起綠營不滿。偏綠的公民團體遂在2024年1月起發起罷免運動,針對國民黨24位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進行挑戰,企圖以選票回應對在野行為的憤怒。
小笠原解釋,「他們原就知道很困難,因為這些立委多當選於國民黨傳統強區,但他們認為在野黨去年行為過火,如能激起危機意識,也許能翻盤。」
罷免案前期聲勢一度看漲,特別在6月曾出現民調領先的罷免區,但最終失敗,小笠原認為,關鍵在於「否決」方成功操作反制口號。
關鍵反轉:政府若過半,將更專斷
「選民開始思考,若罷免成功、民進黨重新過半,是否讓執政黨無限制地擴張權力?國民黨最後訴求『反惡罷、戰獨裁』,發揮了極大效果,」小笠原說,「這不是單純支持或反對政黨的選擇,而是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針對媒體普遍預期「至少幾案會過關」,小笠原提醒,這正是輿論分裂加劇的結果。他觀察到,在台灣,原本政黨支持者與反對者已無共同語言基礎,雙方都認為對方「過火」,導致社會進一步M型對立。「像美國一樣,社會正在分裂,罷免案只是這種結構的表層反映。」
數據分析:民進黨得票增加 卻仍敗北
根據小笠原分析,相較去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在部分選區確實增加了支持票數,但反對罷免的一方更成功整合了藍白支持者。
「從這次結果可見,國民黨若能穩住民眾黨,就有實際勝選機會」,小笠原指出,「這是藍營觀察未來總統選舉策略的重要參考點。」
對於外界憂心罷免失敗代表親中勢力崛起,小笠原明確否定。他認為,儘管罷免對象中不乏曾訪中立委,但國民黨官方立場仍反對「一國兩制」,也未主張統一。
「台灣民意在認同問題上變動不大,」他說,政治大學選研中心有一份調查顯示,支持統一者未增加,維持現狀仍是壓倒性主流,「不論誰執政,都無法違背這個基礎。」
賴清德支持率雪崩 美台關係轉冷
小笠原表示,罷免失利後,民調顯示賴清德支持率急遽下滑。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數據顯示,賴清德原本超過五成的支持度,於罷免後大幅下降。
「尤其4月川普政府宣布對台徵收高達32%關稅,後來雖調整為20%,仍遠高於日韓的15%,這對民進黨政權是雪上加霜,」他說,「民眾感受到美台關係正在轉冷,這反映在選票與民意上。」
長岡義博詢問台灣人是否如外界想像那樣,對中國軍演或海底電纜攻擊感到驚恐?小笠原說,台灣人長期處於「慢性高壓」中,反而培養出一種「偉大的鈍感力」。
「我的學生(註:小笠原目前在清華大學台文所兼任教授)在中國大規模軍演那天上課,完全無動於衷。不是他們不知道,而是知道也無法改變什麼,就專注於日常,」他說,「這種應對來自祖父母那一代對中共的經驗傳承,是一種不慌不亂的智慧。」
中國資訊戰正轉向「攻擊民主」
小笠原強調,中共已非宣傳「中國偉大」,而是轉向俄羅斯式的資訊戰,主攻「台灣民主失敗論」,試圖讓民眾對體制失望。
「這是一場針對認知的戰爭,讓人懷疑體制與民主價值,這是當前台灣最大的外部挑戰,」他警告。
總結這次罷免事件,小笠原認為,這是一場對賴清德政府多面夾擊下的民意警訊。「川普對台發言不遜、美台經貿裂痕、國會失守、輿論對立、外交處境惡化——民進黨若不儘速調整戰略與語言,恐難度過這波政治寒流。」
小笠原認為,賴清德曾承諾兩岸「維持現狀」,但在社會高度焦慮與在野黨聲勢高漲下,如何平衡堅定立場與社會期待,將是他未來能否穩住政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