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的是煙非火 消防專家:高樓疏散應增加2標配

香港發生近年最嚴重的大埔宏福苑大火,圖為27日早上10時,屋苑仍冒出大量濃煙,個別住房仍在焚燒。圖/中央社
香港發生近年最嚴重的大埔宏福苑大火,圖為27日早上10時,屋苑仍冒出大量濃煙,個別住房仍在焚燒。圖/中央社

香港新界大埔的高樓住宅「宏福苑」五級火警造成94人死亡的慘劇,再次為全球高樓城市敲響了嚴重的警鐘。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高樓火災中真正的殺手是「煙」,而非「火」,他建議民眾緊記保命3原則,其中「關門」最重要;國外學者建議,未來高樓建築應導入「避難層」和可在火災中運行的「疏散電梯」,以取代僅靠樓梯的單一逃生模式。

台灣地狹人稠,近年來新建住宅多為高樓層大樓。醫師黃軒昨日在臉書以「大樓火災,殺人的不是火,而是會跑的煙-3分鐘就能讓人失去逃生能力」為題發文。他指出,大樓火災,真正奪命的是「煙囪效應(Stack effect)+毒氣+熱衝擊+迷路+恐慌短路」。黃軒說,大樓火災,熱煙像被吸上去一樣往上狂衝,速度高達每秒2至5公尺之間,比人跑步快得多,此時樓梯間、電梯井就是巨型煙囪,樓越高越危險。

黃軒表示,這時火場就是化學地獄,一氧化碳搶走血紅素,導致有氧卻像缺氧,塑膠燒出來的氰化氫,讓細胞瞬間無法用氧,有8成以上的火場死者血液中同時會出現以上兩種毒氣。此外大火的熱衝擊比燒傷更快奪命,60度的空氣,吸1分鐘就會昏厥,150度西兩口氣直接燒壞,而火災發生時,天花板溫度可高達700度,地板僅有40度,因此受困者必須貼在地上爬行才能活命。

黃軒進一步指出,濃煙的危害不止於此,還能讓人的視線瞬間變黑,找不到出口與樓梯,導致有7成的死者在不自知情況下跑回火源方向,加上此時大腦已經短路,被恐懼佔據理智,失去判斷力,因此出現跑去廁所、回家拿東西、跳樓逃生等情況,「這不是笨,是人的生理反應」。

黃軒提醒,火場的電梯等於毒氣快遞,防火門沒關,整層秒變毒氣地獄,樓梯間也是煙道。因此保命要緊記3原則:貼地、濕毛巾僅延緩數十秒;關門最重要,可擋住煙和熱5至20分鐘;逃不出去就原地密閉,避難層、防煙室比亂跑安全許多。

高樓疏散面臨垂直距離與人類行為兩大挑戰

此外,來自紐西蘭和澳洲三所大學的學者,也針對香港這場惡火做出分析,他們各自專精於群眾疏散、城市風險與消防安全領域。他們表示,這起香港高樓層的大火,凸顯在緊急情況下、想要成功疏散高樓層的困難度有多高。一旦火勢蔓延,將人從幾十層樓高的建築中安全轉移下來,就變成了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專家表示,一旦發生火災,高樓層的電梯就成為絕對不能使用的設備,此時唯一可靠的逃生路徑,就只有樓梯而已。但這也是在高樓層疏散與逃生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大障礙:垂直距離。因為根據統計、當處在真實疏散狀態中,人們下樓梯的速度會遠比預期慢許多。

他們認為,當你處在高壓力和長時間警覺狀態,會讓身體很快疲勞,而且長時間行走,必然會因為體力下滑,而出現下降速度變慢趨勢。調查更顯示,大多數從高樓撤離者,在走路過程期間、至少會停下來完整休息一次。一般民眾尚且如此,更別提當建築內還有不少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或是一次湧入過多撤離人群,都會讓整體行走速度下降,過去「每個人應該都能走樓梯」的舊式假設,如今已不再百分之百適用。

「人類行為是導致高樓疏散延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位專家舉例,當聽到警報響起時,無論是從手機、電視或其他媒介發出,人們總是很少立即做出行動。因為擺在他們面前,還有更多「重要事情」必須先交待,這時刻人們會暫停動作、尋求他人確認、檢查現況、收拾財物或與家人協調,當你逐一處理這些事情後,才會開始執行逃生計畫,但往往就是這些早期的幾分鐘時間,才會讓人們付出無法挽回的高昂代價。

新趨勢:避難層與疏散電梯成高樓必備

文內也提到2個「新逃生物件」,一是設置專屬避難層(Refuge Floors),這是專門設計、內建於高塔大樓內部的防火防煙樓層,讓居民能在逃生過程,把這裡當成安全的集合點,既可以避免人員推擠,又讓人們有安全地方可以休息,再決定前往暢通的樓梯或原地等待消防員救援。

另一個則是疏散電梯(Evacuation Elevators),與大家常見的客貨電梯不同,這些電梯都經過專門設計,配備加壓井道、受保護的門廳和備用電源,可在火災期間正常安全運作。最後專家總結說道,這次香港高樓火警的教訓,清楚地讓大眾知道,想要達成高樓平安疏散,絕不能只依賴單一工具或設備。除了常備樓梯外,避難層和受保護的電梯,未來都應成為高樓或超高樓居住安全必備條件之一。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