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21日登出社論指出,中國經濟正在下行,人口結構老化,想要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機會正在消失。中國其實有許多政策工具可使用,但是高層過於保守。美國也不該幸災樂禍,因為美國與中國經濟相互依存,中國經濟不好,美國日子也不會好過。
華郵該社論指出,北京原本樂觀預期,在2035年中國將可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最近的經濟與人口數據顯示,中國主導世界經濟的可能性正在降低。目前中國成為最大經濟的威脅來自房地產市場的放緩。超過 50 家主要開發商不是現金短缺,就是已經違約。人們普遍地擔心開發商破產會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住房項目無法完工。預付款的購屋者擔心他們的錢可能會打了水漂。
中國的人口結構改變也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2023年,中國的嬰兒數量比前一年減少50萬。人口整體減少了200萬,而且預計下降趨勢還會持續。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勞動力卻在萎縮。西方國家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同樣有人口老化的問題,但是中國卻未富先老。
雖然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有5.2%的優異表現,但是可能出現通貨緊縮,重蹈日本失落三人年的覆轍。
社論認為中國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不是空無一物。政府可以提供資金穩定房市與股市、重組地方債務、刺激消費。在人口方面可以擴大老人社會安全網、增加醫療保險並改革退休年齡。
但是,社論認為,北京高層卻不願意利用這些政策工具,高層厭惡「福利主義」,拒絕提供現金轉移,而只是利用愛國教育和道德訴求。
社論指出,美國人如果就此幸災樂禍,那就太短視了。美國和世界應該希望中國領導人迅速調整方針。因為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美國農業部門尤其依賴廣大的中國市場,包括大豆、玉米以及越來越多的牛肉。許多美國盟友,特別是亞洲盟友,也需要中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