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關稅衝擊,經濟部長郭智輝11日於「美國加徵關稅對車輛零組件產業影響座談會」時,提出由經濟部出面協助中鋼降低生產成本,「讓利」給中下游業者。中鋼集團企業工會對此不滿,痛批政府需要冤大頭時才想到中鋼,只會出一張嘴。工會將於下周二(19日)下午1點半前往經濟部前抗議,要求郭智輝立即下台以示負責。
中鋼工會表示,郭智輝11日發言後,工會已於12日發出聲明,質疑郭智輝無視公司治理,跨過中鋼董事會直接下達指示。事後,郭智輝雖解釋只是「請金屬中心協助100家中小企業團購材料,以利取得較優惠的中盤價」,但就算換個說法,本質仍是損及中鋼的利益。
工會痛批,郭智輝身為經濟部長,竟在面對美國加徵關稅時毫無對應的政策工具,反而選擇向本已虧損的中鋼開刀,慷中鋼之慨。
工會表示,中鋼做為「重工業之母」與國防工業的核心支柱,正承受多重壓力,卻得不到政府實質協助,反而一再被要求讓利,「讓利鋼」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名詞。
工會舉例,像去年中鋼為配合風電國產化政策,興達海基業務最終虧損64億元,郭智輝竟僅回應「虧損當然要中鋼扛,中鋼經營層好好省思」。由經濟部主導成立的台灣智慧電能公司,更強迫中鋼投資,甚至放話威脅「買不到綠電不要來找我」。如今中鋼陷入虧損,產銷獎金長期未發放,員工年收入大幅下降,中鋼長期承擔政策背負國營事業的責任,員工卻沒有像國營企業有年終4.6個月的保障,也沒有虧損由國家分擔的機制,而政府在需要冤大頭時才想起中鋼。
工會說,去年中鋼針對中國特定鋼品提出反傾銷案,直到今年財政部與經濟部才初步認定確有傾銷事實並造成實質損害。2024年中國大陸鋼鐵出口突破1億噸,創2016年以來新高,自2021年至2024年特定熱軋扁鋼品中國進口量從4萬9178公噸暴增至74萬5654公噸,成長15倍;中國進口加權平均價格則從每公噸2萬8899元降至1萬8233元,跌幅36.9%。中鋼公告顯示,因為鋼鐵業銷售數量及單價雙雙下滑,今年上半年稅前淨損15.67億元。曠日廢時的調查,最終僅裁定最高20%的反傾銷稅,而中鋼這段期間已經由盈轉虧,這些特定鋼品中鋼早已低於成本價銷售。
工會表示,去年中鋼全面降價,下游業者仍批評「為時已晚」,凸顯國內市場價差結構失衡。據報導,中鋼內部人士坦言,即使課徵臨時反傾銷稅,中國鋼價仍低,稅率至少達50%才有效。此外,中鋼還須同時承受來自中國小鋼胚、韓國電磁鋼的傾銷壓力,以及明年即將實施的碳費衝擊。
中鋼工會表示,中鋼長期以來獨自承擔政府政策風險,被要求讓利中下游,現今還要面對中國鋼鐵低價傾銷與碳費負擔,但政府在需要冤大頭時才想起中鋼,這種「軟土深掘」的行為,無異於動搖台灣鋼鐵產業這棵大樹的根基。面對美國關稅衝擊,經濟部不應該只是出一張嘴,而是應該出具體且可行方案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