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二:關公被佛家尊為寺院守護神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每當走進寺廟,您是否曾經好奇過:為何屬於道教的關聖帝君,會出現在佛教的殿堂中?關公與佛教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這段融合了歷史與傳奇的故事,讓我們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

目前有關關公信仰的最早記錄,出現在唐代的文獻中,記述了當陽玉泉山關廟的重修情況。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元591年,隋朝時期。當時,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智顗)來到荊州一帶弘法。他選擇在玉泉山建造玉泉寺,講經說法,傳播佛教教義。傳說期間,關公顯靈,願意捨地協助,並幫助智者大師克服困難,順利建成玉泉寺。關公威嚴正直的形象不僅震懾惡靈,也幫助寺內僧眾遵守戒律,從而贏得了後人對他的尊敬,並開始稱其為「關公」。

傳奇色彩:關公如何成為伽藍菩薩

到了宋代,這段故事被賦予了更多的傳奇色彩。傳說關公在智者大師的點化下皈依佛門,接受了五戒,並發願生生世世護衛佛法。他因此成為佛寺的守護神「伽藍菩薩」。「伽藍」在梵語中意指佛教寺院,而「伽藍菩薩」則是專門保護寺院的神靈。時至今日,漢傳佛教的寺院中,伽藍菩薩的塑像幾乎十之八九是以關公為原型。

玉泉山的奇異夜晚:鬼神與忠義的對話

玉泉山地處荊楚,自古以來流傳著祭祀厲鬼的習俗。這些厲鬼通常是含恨而死的名將或英靈,為防止怨氣波及人間,人們常以供奉祭祀來安撫他們。一些唐宋時期的記載,將關公描繪得既威猛可畏又仁義正直。他不僅會懲戒輕慢他的人,甚至還會幫助敬奉他的人提供建廟的木材。

據《佛祖統記》記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智者大師在玉泉山修行時,曾有一次入定,突見天地昏暗,風雨雷電交加,鬼神顯現出各種可怕的模樣,意圖擾亂他的修行。智者大師卻毫不畏懼,以佛理斥責:「一切執著怨恨,皆為生死輪迴之根本!」隨著他的一聲佛法之喝,所有妖象瞬間煙消雲散。

當夜,關公現身,以威嚴卻不失仁慈的形象出現在智者大師面前。他主動向大師請求皈依,並用神通之力將玉泉山險峻崎嶇之地化為平坦之地,助大師建寺。七日之內,玉泉寺大功告成。從此,關公成為佛教的護法神,誓願守護佛法。

放下怨念:從復仇到護法

另一則傳奇故事描述了關公如何從怨念中解脫。相傳智者大師曾在玉泉山入定時,聽到空中傳來關公的悲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原來,關公被孫權斬首後,頭顱被送到曹操處,他怨氣未消,四處尋找頭顱,心中充滿報仇的執念。

智者大師以深厚的佛理開導他:「如果你執著於討回自己的頭,那被你殺死之人的頭又該如何處置呢?」這番話讓關公如夢初醒。他頓悟了因果之理,放下了怨恨,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正式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並發下大願:護持佛法,永不退轉。

關公在佛教中的地位

自此,關公的形象逐漸超越了忠義英雄的範疇,成為佛教的神聖守護者。根據碑文記載,唐代中期關公已被廣泛供奉為佛教護法。隨著密宗的傳入,關公甚至被賦予戰神的地位,取代密宗原本的毗沙門天王,成為佛教寺院中的「戰神」。

到了清末民初,關公的神聖地位進一步提升,被尊稱為「忠義古佛」、「仁義古佛」或「蓋天古佛」,成為佛教與道教共同信仰的橋樑。

忠義與佛法的結合

從歷史上的忠義象徵到佛教的護法神,關公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文化中佛道融合的智慧。他那忠誠、勇猛與仁義的形象,不僅被世人景仰,也成為千百年來佛教寺院的守護象徵。他的傳奇,至今仍在中國文化中綻放光芒。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