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日本政壇在10月4日迎來歷史性轉折,前經濟安保大臣高市早苗在執政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成為自民黨創黨70年來首位女性黨魁。她預計將在10月15日的國會首相指名選舉後,成為日本憲政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市場對此立即作出激烈反應,日經指數在選後首個交易日(10月6日)狂飆超過2175點,漲幅逼近5%,收盤報47944.76點,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日圓兌美元匯率在週一、週二連續兩日貶破150大關,寫下九周新低。
市場立即反應
高市早苗當選引爆「高市交易」(Takaichi Trade)熱潮。10月6日開盤後,日經225指數一路狂飆,最終收盤上漲2175.26點,收報47944.76點,漲幅達4.75%。東證股價指數也同步上揚3.10%,收在3226.06點。這一暴漲行情使日本股市總市值單日增加數千億美元。
在股市狂歡的同時,日圓匯率急貶至150.32日圓,貶值幅度超過1.5%。高市早苗可能採取的寬鬆財政政策,包括將食品消費稅降至0%、為地方政府提供補助金等措施,進一步加劇了日圓的貶值壓力。
債券市場出現明顯波動,30年期公債殖利率跳升4.37%,改寫3.295%的歷史新高。短期日本公債殖利率則跌至兩週低點。這種收益率曲線的扭曲,反映了市場對擴張性財政政策與寬鬆貨幣政策的預期。
政策背景與預期
高市早苗被稱為「女版安倍晉三」,因她長期支持安倍經濟學的政策框架。市場普遍預期,高市早苗上任後將延續這一政策路線,開啟「安倍經濟學2.0」時代。
她對貨幣政策的立場備受關注。過去曾批評日本央行升息是「愚蠢的決定」,並明確表示「金融政策也是政府的責任」。這一表態被解讀為她將強化政府對貨幣政策的主導角色。
市場對日本央行升息的預期迅速降溫。選前預期升息機率超過60%,但高市勝選後降至41%。分析指出,這將讓日本央行在緊縮政策上採取更謹慎態度,可能延至明年初再行動。
高市經濟學特色
「早苗經濟學」(Sanaenomics)延續安倍經濟學思路,主張以擴張性財政支出與減稅刺激成長,反對日本央行過早加息。她認為目前通膨屬「成本推動型」,不宜以升息抑制。
政策聚焦結構改革,她被稱為「日版鐵娘子」,以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為榜樣。這預示她可能推動更深層的經濟轉型,但分析指出她在財政紀律方面與柴契爾相去甚遠。
產業與區域影響
半導體與汽車產業成為最大受益者。愛德萬測試(Advantest)股價飆漲14.02%,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大漲7.3%。豐田汽車(Toyota)上揚4.74%,本田汽車(Honda)上揚4.23%。這些出口導向企業明顯受惠於日圓貶值。
美國政策強化漲勢,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考慮減免在美生產汽車的關稅,使豐田和本田等日商受益。這一外部因素與日本國內政策形成協同效應。
區域市場反應分化,澳洲S&P/ASX 200指數微漲0.19%,韓國KOSPI漲2.7%,而中國大陸與部分亞洲市場因假期休市。顯示各經濟體對日本政策變化的預期存在差異。
未來挑戰與風險
財政紀律是首要挑戰。日本政府債務規模達GDP的逾200%,在高市早苗執政下可能進一步擴大。如何平衡擴張性政策與財政永續性,成為重要課題。
貨幣政策獨立性受關注。高市早苗稱金融政策是「政府的責任」,引發對央行獨立性的疑慮。分析認為她可能影響日銀決策,但「不至於完全推翻升息路線」。
美國壓力不容忽視。川普政府重申希望美元走弱,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曾批評日銀「落後」。川普預計10月下旬訪日,時間恰逢日銀政策會議,成為兩國在匯率議題上的攻防戰場。
政治前景
政治地位存在不確定性。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在參眾兩院席次未過半。高市上任後首個考驗是10月中旬審議的補充預算案,勢必推動朝野合作。
領導風格受考驗。她可能延攬競選對手擔任要職,以營造全黨團結。這種包容性政治風格若成功實踐,將有助穩定政治基礎,為經濟政策創造有利條件。
高市早苗當選自民黨總裁,不僅是日本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經濟政策的重要轉折點。市場以日股暴漲、日圓重貶表達對「安倍經濟學2.0」的期待。然而,如何平衡擴張性政策與龐大債務、維持央行獨立性、應對美國壓力等難題,將考驗她的政治智慧。隨著10月15日國會首相指名選舉臨近,市場將持續關注這位日本「鐵娘子」如何帶領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迎接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