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大國之觥 小國之殤

張明睿/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

對抗遏制轉為對話合作

8月15日美俄高峰會結束,輿論的傳導,引用了川普所稱「沒有任何協議」,如果將「協議」指向於「戰場的停戰或是戰後和平安排」的終極協議,正如川普所說,「在達成協議之前,沒有任何協議可以談。」因為,並沒有這項終極協議的文本。

相反的,普丁在峰會上,是如何陳述這個「協議」的。他說,「我預計今天的協議,將是一個起點,不僅是為了『解決烏克蘭』的問題,也將有助於我們恢復俄羅斯和美國之間『務實的關係』。」

普丁語言中所說的「協議」,涉及兩個重大問題,解決俄烏戰爭問題及美俄務實關係的恢復,並將此協議視為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結果。也就有了「遏制轉為合作」,優於「是否有協議」的評論。

事實上,川普並沒有說死「協議」的命運,「我們沒有達成協議,但我們很有可能達成協議。」暗示著協議完成,還有部分的障礙存在。普丁也說得很巧妙,「從對抗走向對話,這至關重要。在認真細緻的工作下(指美、俄),這項工作已經完成了(尤其是俄烏戰爭)。」這也意謂雙方將循著「協議認知」,持續向前推動。

認知是向永久和平協議傾斜

那種「在戰場失去的,想要在談判桌上取回」的歷史經驗,很難在俄烏戰爭中重演。協議談判仍要依賴「戰場態勢及持久能力」作為現實的基石。俄羅斯歷經三年半,攻克烏東三道防禦網絡中的兩道,如今最後一道防線的缺口也正被撕開,俄軍戰場優勢明顯,在談判上不論是「停戰、終戰、降戰」形式的選擇,擁有較大的主動權。

俄羅斯提出是「永久性和平」方案,除了戰爭結束的條件外,還考慮北約與歐盟的戰略力量介入的安全問題。俄羅斯的觀點,自2022年伊斯坦堡和平談判至今,並沒有改變過,普丁在8月15日的演說上,重申了這項原則,「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恢復公正的安全平衡,烏克蘭的安全當然應該得到保障。」普丁涉險跨越白令海峽,這種觀點應在參會前維特科夫特使已傳給川普,且為川普所認可,否則普丁沒有必要參與美俄高峰會。

結束美俄峰會後,16日川普直接說出了支持永久和平方案的態度,他說「簽署容易破裂的停火協議,不如直接談判永久和平。週一(18日)在華府會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敦促對方接受和平方案。」至此,川普的態度傾斜於「永久和平」而非「停戰、停火」的概念。

18日的華盛頓會談

俄烏戰爭進程,俄烏雙方的談判對話並未中斷,至今已有三次談判的踐行,且實現了對戰俘交換、大體的移交,但對戰爭的結束並沒有進展,主要原因烏克蘭將領土主權納入憲法,澤倫斯基依此拒絕領土讓渡協議。

8月18日澤倫斯基參加川普召開的會議,剛到華盛頓便表明,「現在不能失去更多領土了,…與其為難烏克蘭,不如和歐烏一起,合力施壓普丁,迫使俄羅斯讓步。」

烏克蘭、歐盟所提的「停戰協議」方案,堅持要求先停火,再討論領土交換問題,烏克蘭也必須得到絕對安全的保障。這種將停戰視為一種手段,誘使俄軍撤出烏克蘭領土,並讓歐洲「志願者聯盟」得已進入烏克蘭領地,俄羅斯根本不會採信「烏、歐」先停火後談判的正向態度,而且這種主張與戰場狀態的優劣形式並不契合。但這並不妨礙烏克蘭與歐盟國所堅持的「停火協議」。

18日澤倫斯基回應美俄阿拉斯加會談議題,便「拒絕從頓內茨克撤軍,凍結剩餘戰線(扎波羅熱、赫爾松)的建議;也不接受任何協議,包括對俄領土讓步,堅持停火是達成協議的第一步;並凍結俄羅斯3000億財產,以賠償烏克蘭戰損;並提出向美國購買1000億美元武器裝備。」

至於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問題,川普的回應是「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將由歐洲國家在美協調下提供。」從話語中的語意分析,川普的主張,似乎與普丁排除歐盟國家或北約國家,軍事武裝進入烏克蘭的意見想左,但話語中的「美國協調」,點出了主動權仍在美國,其中仍有協調的不確定性。

維特科夫放出,烏克蘭安全保障問題,認為「普丁同意美國可以向烏克蘭提供類似《條約》第五條的保護,指的是北約原則。」事實上,俄羅斯並未正式回應美國所指的安全保障方式,因為,「美俄都排除了烏克蘭加入美國所領導的北約。」

至於川普所提的「美、俄、烏」三方領導人會談的安排,澤倫斯基並未預設前提,也沒有提見面的條件,顯然會面議程可由美國安排,普丁對於三方會面,也作出了積極回應,同意了這項安排,最快會在這兩周實施。

大國翻手為雲 覆手為雨

這一輪的俄烏戰爭的對話相當戲劇化。從8月6日維特科夫特使將普丁的條件傳回白宮之後,8月8日川普宣布阿拉斯加美俄高峰會的推進,而在會議的前三天,川普表述了自己對峰會的立場,8月15日阿拉斯加峰會,雖然沒有對戰爭本身立下協議,卻達到推進談判的路徑,同時間改善了美俄關係,由對抗走向對話,由遏制轉向合作。

8月18日下午,正當川普與烏、歐首長會談,普丁與川普進行40分鐘的通話,仍在進行三方協調,且促成三方會談的實現。雖然彼此間還沒有涉及「停戰─永久和平」的深度議題,但也值得理解這個議事操作的過程。

這場「峰會」最令人驚異的現象,乃是美國身分的變化。2025年川普「更迭」了拜登政權,便認定烏克蘭戰爭,是「拜登」的戰爭,他是來結束這場戰爭的。美國身分遽然譁變,在俄烏戰爭中,一下子由戰爭的主控者,轉變為終戰的促談者。可是在戰場上失去生命的戰士、流離失所的人民、以及戰火摧殘的城市建築,這種殘酷景象,「點火的人」不是也應該做點交代,不是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