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首顆海象衛星「媽祖號」 預計2027年發射

大陸首顆具備海象探測的衛星(圖)命名為「媽祖號」,計畫於2027年發射。圖/取自百度
大陸首顆具備海象探測的衛星(圖)命名為「媽祖號」,計畫於2027年發射。圖/取自百度

大陸首顆具備海風與海浪探測功能的衛星正式命名為「媽祖號」,計畫於2027年發射。衛星將用於即時監測海洋風浪狀況,強化氣象預報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並支援海洋資源開發與航運安全,象徵科技與文化結合的里程碑。

第十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近日在福建莆田湄洲島舉行,主辦單位於會上公布衛星命名,並指出,「媽祖號」將搭載多項先進探測設備,可觀測海面風速、浪高、海流與海氣交互作用。相關研製工作已進入驗證階段,預計2027年完成整合並發射入軌。

論壇中,前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表示,「媽祖號」的命名具有科技與文化雙重意涵。媽祖作為東南沿海漁民信仰的海上女神,象徵守護航行與庇佑漁民安全,衛星以此命名,寓意以科技延續「護海救難」的精神。

主辦方指出,「媽祖號」衛星將大幅提升海洋監測精度,補足岸基觀測不足,並提供颱風、海嘯與風暴潮預警資料,協助沿海地區防災減災。同時,衛星也可用於離岸風電、海洋養殖與能源開發的資料支援,推動綠色海洋經濟。

論壇並發布《海洋文化發展報告(2025)》與《湄洲·媽祖》AR(擴增實境)立體書,會中宣讀《湄洲宣言》,倡議以媽祖文化推動海洋文明交流,促進科技創新與文化融合。學者認為,「媽祖號」相關計畫體現陸方在海洋監測與遙感技術的自主進展,也展現對海洋強國戰略與防災科技的長期布局。

台灣方面,賴清德總統於今年10月初宣布,福爾摩沙8號計畫的第一顆衛星FS-8A已運往美國,將於11月發射,顯示台灣發展太空技術、進軍國際太空市場的決心。福爾摩沙8號計畫是台灣航天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將取代已達到使用壽命的福爾摩沙5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