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俄羅斯農業部的統計,2024年在俄務農的中國人有15萬,而且幾乎都是公司化經營;這一趨勢原本對中俄都有利,中國可以增加糧食的安全儲備,俄國可以解決農業人力不足的問題,但由於西方媒體將此形容為「農業殖民」,因而經常引起俄方的猜忌。
大陸人去俄羅斯種田(主要是西伯利亞和遠東區),始於1991年,當時主要是種菜,在當地銷售,因為俄羅斯寒冷,種菜有技術門檻,所以蔬菜在俄利潤很大。但大陸人在俄羅斯種菜面臨挑戰,官員貪腐、黑社會敲詐、同行內捲,關鍵是市場太小,比如整個阿莫爾州(相當於雲南省面積)還不到80萬人,蔬菜需求有限。
當時,就出現一個奇怪現象:一方面俄羅斯覺得中國人不講信用,遇個天災人禍,不少人就扔下菜地,跑回國了;另一方面,中國人報怨俄羅斯營商環境差,不僅不扶持,反而各種無理剝削。
直到2004年中俄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後,俄方開始規範外國人租用農地,一是禁止私人租賃土地,二是必須中俄合資,並且雇傭30%俄羅斯人,三是糧食可以出口回國。
在俄羅斯種糧(如大豆、小麥),從此成為大陸人熱衷的海外投資,首先,俄羅斯自然條件優越,擁有珍貴的黑土地,「一兩土、二兩油」,不用施肥就可以耕作收成;其次,俄羅斯夏季日照時間可達16-18小時,光合作用時間長,非常適合大豆和小麥;還有,俄羅斯土地多,大陸人租個500公頃、3千公頃的農地,可以進行大規模機械耕作,人力成本遠於大陸。
對俄羅斯來說,如果沒有中國人來種田,很多農地就要變荒地,例如,水利設施陳舊,灌溉覆蓋率不足5%;道路交通落後,很多地方只通拖拉機;農機設備大多是80年代製造的,且不易更新。最重要的是,俄羅斯農業人口約600萬,以中老年人為主,每年減少20萬人,遠東和西伯利亞出現大量荒地。
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大陸人在俄羅斯種田幾乎都是公司化經營,先由大陸農業公司在大陸招工,然後在俄羅斯成立類似務工服務中心的機構,並由大陸地方政府派人到俄羅斯管理,方便對內管理、對外溝通。
大陸政府支持並協助民眾到俄羅斯等國種田,首先是確保糧食安全,這是因為大陸雖然是世界第一大產糧國,但糧食自給率剛過95%的安全線,每年卻需要進口超過1億噸大豆。
其次,大陸有6億農民,耕地有限,農村收入一直不及城市,但這麼龐大的農村人口很難被城市化消化,為了糧食安全,又不能把農民在很短的時間內減少,出國種田就成為解決大陸農業及農村問題的解方之一。
目前,大陸人除了到西伯利亞種糧,還到車臣種溫室蔬果、到東帝汶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