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天/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及翻譯研究所教授
今天收到一份會議通知,會議採用實體與線上雙重模式進行,通知書回條上,請與會者勾選「線上參加」或「線下參加」。看到當下,一時不知如何選擇。
所謂的「線上」「線下」,顯然是online 及offline的英文直譯,「線下」一詞更是近年中國大陸的習慣翻譯法。但是,一般常用電腦用語中,比較貼切的用法,應是「線上」與「離線」。
on-line(線上),指的是裝置、系統、使用者已經與網路連線中,能即時互動或交換資料。例如:電腦開啟並連上網際網路、聊天室裡的使用者狀態顯示為「線上」,所有溝通互動,可以同步(synchronous)模式進行。
off-line(離線),指的是裝置、系統、使用者沒有連接到網路,不能即時互動或傳輸資料。例如:手機沒開網路時顯示「離線」、某伺服器關閉維修期間為「離線」。溝通互動,得以非同步(asynchronous)模式進行。
再以大家熟悉的Google Maps來說,線上模式提供完整功能(即時路況 + 最新資訊,以及多種交通方式);而離線模式,只有基本地圖,沒有即時交通資訊,只能供駕駛人簡單導航參考。
由此可見,「線上」(online)的互動性,顯然高於「離線」或「線下」(offline)。
我們來看看,現在網路時代的人際活動,都有許多透過網路直接進行,如:線上課程、線上會議、線上交友、線上購物、線上支付等。這些線上活動,都是為了方便,提供一個虛擬平台,作為實際互動活動的替代品。它們確能提供操作上的簡便,省時省力,開展一個新的時代。
然而,根據許多研究,比較線上互動與實體人際交流,在心理健康、學習成效與社交連結等方面,實體交流效果都勝過線上互動。
Covid19期間,許多課程或會議,甚至典禮,都不得不以線上方式舉行,多項研究發現,線上教學活動時雖然能維持基本的教學進度,但缺乏深度的師生互動和情感連結;線上學習可能因缺乏非語言互動和即時反饋,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當然,在人際關係上,線上互動的距離,更容易造成許多的誤解,甚至有各種詐騙事件的層出不窮。
由此可見,實體交流的價值絕不可能被線上活動取代。這令人不由得想到台灣高鐵以”Be There”一語強調「真實接觸」的價值。
我們如能認清許多「線上」活動不如實體活動的價值,那麼所謂的「離線」或「線下」活動,就更不能與實體活動相比,用在人際交流上特須審慎。在翻譯用詞的選擇上,「線下課程」、「線下會議」,都該正名為「實體(或現場)課程」、「實體(或現場)會議」。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