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青年薪資創新高   為何還是月光族?

李貴敏/現任律師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113年家庭收支調查,未滿三十歲青年的平均年所得來到五十五點九萬元,再度刷新紀錄。政府理所當然將這份數字視為政績,強調經濟持續成長、基本工資逐年調漲,彷彿全民都能共享果實。

然而,細看數據背後的真相,似乎並不那麼單純。對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而言,錢包裡幾乎只剩下一份薪水。許多人仍在租屋,每月大半收入交給房東,既無法像父母那輩因自有房產而省下房租,更談不上靠出租獲利;也不像中壯年逐漸累積投資報酬、房產收益,甚至有保險理賠等收入作為後盾。對青年而言,除了工資,其餘皆是空白。

於是,帳面上的「所得創新高」顯得單薄無力。中壯年早已開始依靠資產與投資貼補,青年卻只能用單一薪水迎戰物價與房價的層層壓力。上一代趕上低房價與資產累積的時機,以較低成本置產,而得以享受資產增值的紅利;如今青年再怎麼勤奮,卻被高房價與嚴苛門檻堵在門外。全國房價所得比飆升至10.82倍,創下新高,等於要不吃不喝十年以上才有可能買得起一間房。這樣的數字,無疑是一道冷冰冰的鐵柵,將安居的夢想生生隔絕。

數字雖會說話,但也會掩蓋真相。所得雖年年攀升,卻掩不住青年世代「體感貧窮」的現實。外食費年增3.48%,房租亦逐年上漲,尤其在台北,租金動輒佔去薪水的三分之一。這些真實支出並未寫進漂亮的平均值裡,卻赤裸刻畫在每個月的存摺與錢包。薪水漲一萬,房租就漲三千,剩下的餘裕轉瞬即逝。於是平均月入四萬多的青年,看似風光,卻在租屋生活裡連頭期款的影子都難以看見。更殘酷的是,統計同時揭露,超過七成的人所得低於平均,大部分青年更是捉襟見肘。

更諷刺的是,政府一再推出減稅、調高扣除額,卻是杯水車薪。少繳幾千元稅,看似是恩惠,但真正壓在青年肩頭的,不是報稅那張紙,而是每天清晨擠在捷運裡心裡默算的房租水電,是外食費用一點一滴的高漲。就此,早有不少學者指出,這正是一種「相對剝奪感」。青年縱非赤貧,卻是在房價高漲、工資緩步的落差間,感受到自己永遠追不上父母那一代。當年父母憑著大學文憑就能找到穩定高薪,如今大學畢業卻只是起點,甚至還可能被視為過剩的人力。

不可忽視的,還有來自時代的壓力。社群媒體渲染華麗的生活標準,逼得許多年輕人在有限薪資下追求「精緻窮」,表面風光,實則入不敷出;另一部分人乾脆選擇「躺平」,以消極反抗對抗難以翻身的現實。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深知付出與回報的天平早已失衡。古人云「積羽沉舟」,壓力一片片堆疊,終將壓垮的不只是經濟承受力,更是對未來的盼望。

從宏觀數據看,台灣經濟似乎持續成長,失業率也維持低檔,但成長的果實分配極不平均,青年始終分不到足夠的一杯羹。產業結構轉型,服務業低薪成常態,通膨蠶食購買力,基本工資雖逐年上調,但大多數人無法受惠,更總是追不上物價的腳步。這正是「數字繁華,現實蕭條」的最佳註腳。

青年所得創高固然值得肯定,但若資產累積無法啟動,房價負擔不斷加重,通膨壓力無法紓解,那麼這份看似亮眼的薪資只是曇花一現,難以帶來真正的安全感。當一個世代連基本的安居與樂業都成問題,心自然安不下來;心不安,家庭難以穩定,社會也就跟著搖晃。

青年世代的困境,不在於統計數字是否再創新高,而在於這份收入是否能轉化為真實的生活品質。當政府沉醉於報表上的亮眼數字,卻無視房價與物價築起的高牆,年輕人的焦慮只會更深。華麗的平均背後,隱藏著一張張愁容。他們渴望的不是虛浮的增長,而是能夠安居樂業的希望,是在努力之後,真的看得見未來的社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