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山東煙台長島的旅遊旺季如火如荼。但在70公里外的渤海深處,8座鋼結構智慧深水網箱正孕育著中國版的「深海鮭魚」。
7月中旬,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完成了本年度最後一批海水虹鱒的捕撈。魚群經由吸魚泵直送至活魚運輸船,半小時抵達加工廠,再經過冷鏈運輸銷往全大陸。價格比進口大西洋鮭低約三成,卻已能媲美其口感。
《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這背後,是一場涉及數百億甚至兆元(人民幣,下同)規模的深遠海養殖「試驗」,也可能重塑中國人的餐桌。
長期以來,大陸的海水養殖集中在近岸淺海,經歷了「魚、蝦、貝、藻、參」五大浪潮。但近岸養殖帶來的水質惡化、病害頻發,已逼近生態承載極限。
2019年,山東煙台長島作為大陸海洋生態文明試驗區,全面退養一公里範圍內的近岸養殖,開啟「深遠海轉型」。
真正的轉捩點出現在2018年。首個大型深水網箱「深藍1號」在黃海冷水團區域投用,首次在全球溫暖海域實現了大西洋鮭的規模化養殖。其後「深藍2號」更是一次性可養百萬尾魚苗,標誌著大陸在深遠海養殖裝備領域取得突破。
在深遠海養殖的探索中,魚種選擇至關重要。資料顯示,2024年大陸人均鮭魚消費已接近挪威的三分之一,年消費量約12萬噸,本土產量卻不足5萬噸,主要依賴進口。深海養殖虹鱒因口感與進口鮭魚相近,成為最具潛力的品種。
經海漁業自2023年起投放36萬尾虹鱒苗,成活率超過95%,收穫600噸,初戰告捷。2024年起擴大至40萬尾,並獲得全球水產養殖聯盟(BAP)認證,成為大陸首個海水虹鱒養殖基地。
2023年底,長島海洋經濟開發區提出「標準海」概念,由政府先行完成海域勘測、環評、配套設施建設,再統一劃分功能區——上層養魚,下層養貝。類似做法也在廣東推廣。珠海、陽江等地通過地方國企集中收儲海域,以「標準地+標準海」模式降低企業准入門檻,讓養殖企業「拿海即養」。
挑戰海水養殖的最大挑戰是氣候,與挪威峽灣的相對穩定不同,大陸沿海每年有7個左右颱風登陸,成為南海深遠海養殖的最大風險。
HDPE網箱成本低(約50萬元),但只能抵禦12級颱風;桁架式網箱更堅固,但造價高昂。極端天氣往往能讓養殖戶「一夜歸零」。再則,渤海、黃海面臨高溫威脅。虹鱒不耐高溫,夏季必須提前捕撈,導致只能「陸海接力」養殖,成本上升。
為此,科研團隊提出「人工上升流」方案——修建「水下牆」引導冷水上升,或開發「抽冷水網箱」,讓鮭魚有機會「熬過夏天」。
大陸工程院院士林鳴指出,深遠海養殖的核心是安全與規模。他的設想是建設大規模海上防護設施,形成10—20平方公里的固定「遮掩水域」,結合海上風電和養殖,構建「藍色糧倉」。
目前,大陸已有多處進行探索,如山東煙台以深水網箱養殖虹鱒。遼寧大連結合冷水優勢,培育鮭鱒魚產業。海南陵水的深海網箱集群,主攻熱帶魚種。廣東湛江研發抗17級颱風平台的「恒燚1號」目標提高裝備等級。
目前大陸深遠海養殖仍處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探索期。正如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董雙林所言:「最終目標不是養出一條魚,而是養出老百姓買得起、吃得上的深遠海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