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商務部上周五(5日)宣布,將對來自歐盟的豬肉進口產品徵收高達62.4%的臨時反傾銷稅,此舉加劇了北京與27國組成的歐洲經濟聯盟之間的貿易爭端。
綜合《環球時報》與路透報導,根據商務部的聲明,初步調查顯示,歐盟在大陸市場以低於生產成本或其國內市場價格的方式傾銷豬肉及豬副產品,對大陸本土豬肉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該措施將於周三(10日)起生效,歐盟豬肉出口商需繳納現金保證金,但商務部未明確說明這些保證金是否可退還及退還條件。
In a retaliatory move, China has imposed temporary anti-dumping duties of up to 62% on EU pork imports. The move is widely seen as a response to the EU's earlier tariffs on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s, further escalating trade tensions.https://t.co/hstx2VuxFn
— Spotlight on China (@spotlightoncn) September 6, 2025
China Hits EU Pork…
此次反傾銷稅的徵收範圍涵蓋新鮮及冷凍豬肉、腸類及其他內臟產品,影響最大的國家包括西班牙、荷蘭和丹麥。根據資料,歐盟對大陸的豬肉產品出口在2020年達到高峰,總值74億歐元(約台幣2646億元),當時大陸因國內豬場受到豬瘟重創而需依賴進口。然而,2023年出口額已降至25億歐元(約台幣894億元),其中近一半來自西班牙。
此次行動被視為雙邊貿易爭端的最新篇章。大陸去年(2024年)6月啟動對歐盟豬肉的調查,在歐盟對大陸製造的電動車徵收臨時關稅後數日展開。隨後又對歐洲白蘭地(尤其是法國產干邑)實施反傾銷稅,儘管主要白蘭地生產商獲得豁免。此外,大陸正在調查歐洲乳製品是否涉及傾銷行為。歐盟方面則對此指控提出質疑,歐盟委員會發言人稱歐盟對大陸造成「實質損害」的說法「令人質疑」,並表示將捍衛其生產者的權益。
大陸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強調,中方一貫審慎、克制使用貿易救濟措施。自2025年以來,中方未對歐發起任何新調查,僅對白蘭地等2起反傾銷案件作出終裁。而同期歐盟對大陸發起6起反傾銷原審調查,對16起案件作出初裁並徵收臨時反傾銷稅,對12起案件作出終裁並正式徵稅。
WTO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史曉麗認為,大陸一直審慎運用貿易救濟措施,至今對歐盟僅發起38起調查。而歐盟卻對中國累計發起了263起調查,是全球第三大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發起者。而歐盟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也引入「市場扭曲」標準,人為製造出所謂的「傾銷」或人為抬高傾銷幅度,以實現打擊中國出口的目的。
作為全球第二大豬肉出口地區(僅次於美國),歐盟面臨的經濟風險不容小覷,尤其是在其試圖抵消美國市場萎縮影響、積極推動與《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自由貿易協定》的背景下。與此同時,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為貿易爭端蒙上陰影。
近日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拉斯(Kaja Kallas)批評北京九三閱兵的「形象」,該活動邀請了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及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參加,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佳昆隨即譴責其言論「荒謬且不負責任」。
此外,歐盟內部也面臨挑戰,法國農民強烈反對與《南美共同市場自由貿易協定》,擔心廉價進口品衝擊本地產業,而法國政府正面臨預算削減爭議,可能近期就會因為不信任投票而倒台。大陸對歐盟豬肉徵收的臨時關稅不僅凸顯雙方在多個產業的貿易摩擦,也為全球貿易環境增添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