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16日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新年度增刊,聚焦全球主要城市與都市圈在2024年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產出。根據最新榜單,北京、上海穩居前兩名席位,不僅如此,大陸科研版圖再度擴張,全球科研城市前十名中,大陸城市首次占據六席,從去年的五席再度推進,成為全球科研競逐中的最大贏家。
綜合陸媒報導,北京自2016年起持續穩居榜首,今年再度位列全球第一;上海同樣穩居第二位。其後城市依序為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南京、廣州、舊金山灣區、武漢、巴爾的摩,華盛頓與杭州。值得注意的是,廣州今年由第八名升至第六名,首次超越舊金山灣區;而杭州則從去年的第十三名躍升至第十,顯示大陸科研城市的整體梯隊正在持續壯大。
依據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占有率(share)」調整後的數據,北京在2023至2024年間的科研產出增幅超過9%,上海更接近20%。相較之下,同期全球十強中的所有美國城市占有率均不同程度下滑,呈現明顯的消長對比。作為由自然科研編制、追蹤全球科研機構在145本期刊發表論文貢獻情況的權威性指標,自然指數再次反映出大陸科研體系持續增強的趨勢。
今年增刊也對五大主要的學科領域進行分析。其中大陸城市在化學、物理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三大領域全面主導,特別是在化學領域,大陸城市首次包辦全球前十,創下自然指數發布以來未見的紀錄;在物理與地球環境科學榜單上,大陸城市同樣各占六席,北京均位居首位,顯示大陸在基礎科研與硬科技領域的綜合優勢已相當突出。
在生物科學領域,西方城市仍保持領先地位,紐約與波士頓都市圈位列前兩名,北京則位居第三。至於2022年新納入自然指數統計的健康科學領域,美國城市占據前十的一半席位,北京排名第六,上海與廣州同樣進入十強,廣州的增長幅度格外顯著。
整體而言,大陸城市科研能量正呈現由傳統理工領域向生命醫學等新興領域全面推進的態勢。隨著京滬科研優勢持續強化、廣州與杭州快速崛起,大陸科研版圖正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擴張,「京滬雙核+多城群起」的科研格局日益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