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外籍記者吹哨 政治陰影下的媒體困局

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英國籍資深媒體人艾永青(Ed Moon)發文揭露台灣過去熱情而理性的公共討論空間已蕩然無存,這位曾任國營英語影音平台《TaiwanPlus》編輯部高階主管,近日公開揭露離開台灣的心路歷程,十年來第一次沒有計畫再回來,直指民進黨默許「大罷免」與「納粹圖像」成為壓垮他與家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統賴清德去年上任接見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柏儒廷還歷歷在目,喊出台灣已是亞洲新聞的自由中心,當時「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成為亞洲第1,一路上升到世界第27名。如今,從艾永青出身的公共媒體平台爆出政治干預,再到指出罷免案淪為鬥爭工具,最終導致這位外籍記者選擇出走,在在揭露台灣社會的危險趨勢,政治操弄下的極端言論與權力滲透已無所不在,才讓艾永青選擇公開示警。

前TaiwanPlus的英國籍記者艾永青傳出不堪政治壓力而選擇離職,再度揭開台灣媒體環境的「政媒兩棲」結構亂象,媒體應以客觀、中立、專業作為原則,身處國家出資的公共媒體平台,卻沒能將台灣的多元樣貌推向國際。事實上,卻因政治力的滲透染指,導致新聞選題與編輯方針逐漸傾斜,甚至演變成為「為黨喉舌」。

艾永青是否因為新聞不符「政府敘事」惹禍上身?TaiwanPlus的編輯爭議早已不勝枚舉,如果內部編輯還得配合「上層意見」,政治採訪流程必須經由行政單位「公文批准」,那在選舉期間是否會有政黨人士「善意提醒」就不得而知了。艾永青的出走案例,已經拚湊出一幅政治媒體的結構問題,除了公共媒體早已失去獨立自主,恐怕還得因為「官方化媒體」配合「全台大罷免」。

艾永青發文對外公開抨擊「大罷免運動」的報導黑幕,意味失去媒體專業中的「問責機制」,在現行操作中被高度工具化,甚至規劃多篇聚焦「大罷免」事件的系列報導,迅速成為各界輿論的關注焦點。TaiwanPlus作為台灣公營媒體平台之一,初衷理應推廣台灣文化並強化報導國際新聞,近年來的編輯政策以及報導取向卻逐漸失焦,也背離了這類媒體的公共取向。

TaiwanPlus報導是否走向「偏離解讀」?過度曝光「Taiwan Recall 2025」等議題設定,而讓一場罷免新聞陷入進展沿革、背景分析、政治影響等接力式報導,即便沒有顯而易見的政治立場,似乎站在類型報導下超出比例原則。如今,TaiwanPlus本身已經曝露媒體信任危機,針對一場所謂民主罷免衍生各種爭議,外籍記者若選擇以「離開」揭露不堪,戳破民進黨政府的國王新衣,那麼留在台灣的新聞媒體又該如何定位?

外籍記者以「離開台灣」作為最後抵抗,本土媒體人又該如何自處?早在2019年路透新聞學院研究指出,歐洲諸多國家公視一般都比較受到年長觀眾歡迎,唯一例外就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大勝各國。艾永青的母國英國致力培養新世代的媒體素養能力,同時結合新聞事實查核機制,BBC在2017年正式成立新聞事實查核小組(Permanent Reality Check team),主動查核扭曲新聞、社群謠言以及報導謊言等,難怪對比TaiwanPlus這類公共媒體高下立判,會讓艾永青萌生退意。

前總統蔡英文2022年風光出席「公共電視TaiwanPlus頻道開播記者會」,當時標榜作為台灣第一家面對國際觀眾的英語頻道,隨著艾永青發文踢爆媒體背後的官方黑手,還將導火線指向一篇關於美國總統川普的報導遭到不當撤換,讓他意識到公共媒體已經受到嚴重的政治干預。

回顧TaiwanPlus爭議不休,去年針對美國大選報導,當時還稱準總統川普為「重刑犯」,也讓TaiwanPlus的專業意理備受抨擊。外國記者能以「撤退」保護良知,但台灣記者恐怕只能硬著頭皮,在夾縫中求生存。

艾永青的出走,不僅是一名外籍記者對台灣媒體生態投下不信任票,也是打著「公共媒體」名義,實則淪為政黨工具的嚴厲控訴。表面從新聞自由指數的高舉,到實際操作中罷免運動的工具、媒體獨立遭到侵蝕,這段轉折說明台灣公共討論空間,正一步步被極端言論與政治操弄侵蝕。台灣媒體無法跳脫政媒兩棲的共生結構,失去問責機制的專業堅持,難道只能依靠一位外籍媒體人來吹哨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