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陸的外賣市場,已經從平台之間的補貼廝殺,走向新的平衡。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7月,美團、阿里、京東三大平台單日總訂單量達到2.5億單,刷新歷史紀錄。然而,在這場補貼戰中,最先感受到壓力的,並不是資本雄厚的連鎖品牌,而是遍布社區、以夫妻店為主的小微餐飲(陸稱蒼蠅館子)商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指出,小微商戶整體毛利率下滑7.2%,低於20元(人民幣,下同)的低客單價商戶毛利率下滑超過12%。在許多街頭巷尾,經營快餐、簡餐和小吃的「蒼蠅館子」都面臨著「不參與補貼就沒流量,參與補貼就賺不到錢」的困境。然而,走訪發現,並非所有夫妻店都在外賣大戰中潰敗,一部分「蒼蠅館子」仍頑強生存,甚至逆勢而上。
騰訊「正和島」指出,一文(化名)在杭州經營的小小甜品店,開業才三個月,卻因為店面精緻、堂食氛圍溫馨而吸引了大量年輕顧客。外賣單量只占總營收的三分之一,他卻樂於維持這樣的比例。
「單子多,不代表賺得多。」一文說,外賣只是一個引流工具,真正能留住客人的,還是店裡的體驗感。對於這類夫妻店而言,「堂食+外賣」是互補關係,而不是替代。
另一位潮汕館子老闆老魯,乾脆放棄外賣。他認為粿條和牛肉丸的最佳口感必須堂食才能保證,於是專注把環境、口味和服務做到極致。兩年間,他的小店積累了超過3000名會員,回頭客比例高達85%。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胡博指出:「當大品牌靠補貼獲得流量時,小店要保住生意,唯一的辦法就是守住自己的核心優勢——那一口煙火氣與人情味」。
據紅餐產業研究院數據,大陸餐飲業的連鎖化率在過去5年穩步提升,2025年3月已達24%。這意味著夫妻店所面對的競爭不僅來自平台,還來自標準化、規模化的餐飲連鎖品牌。
但調研也顯示,超過75%的消費者外出就餐,首選因素是「情緒滿足」而非單純的價格。許多年輕人願意為一碗現炒的餐點、為一位熟悉的老闆、為一個能「打卡」的場景而排隊兩小時。這種「非標化的情緒價值」,正是蒼蠅館子的護城河。
觀察日本餐飲業在便利店與連鎖化衝擊下,最終形成兩種生態:一類是代代相傳的「百年老店」,另一類是夫妻經營的連鎖餐飲。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則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政府興建的集中飲食區讓夫妻檔有了穩定的經營環境,同時形成品牌效應,避免被大型連鎖全面擠壓。
老魯常說:「粥要花25分鐘現熬,急不得。」他的顧客大多是附近的白領,下班後來討一碗熱騰騰的粥。有人從學生時代吃到結婚生子,如今帶著下一代回來「打卡」。或許,在越來越快的外賣生態之外,這樣一碗粥、一份粿條,才是人們最願意追尋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