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九三閲兵」亮出新型東風-61公路機動洲際彈道飛彈,讓全球各大核威懾國間重新洗牌。這款由16輪運輸發射車搭載的新裝備,雖然具體技術參數沒公布,但可能由現有的東風-41改良而來。
大陸在公路機動系統上推出了東風-61,和美國主要以發射井固定的思路形成了對比。但美國方面最大的威懾主要來自於超過70艘的各級核子潛艦。
核子威懾走機動路線,大陸不是突發奇想,主要原因在於數量有限、位置固定的發射井在戰時存活率非常低。到2000年代初大陸開始發展公路機動,分散部署、隱蔽作戰,實現「打了就跑」的威懾邏輯,東風-61的出現,無疑是把機動性優勢特色更突出。
美國陸基核力量主力是「義勇兵III」(Minuteman III),接班的「哨兵」飛彈(LGM-35 Sentinel)預計得用到2075年。美國凖備花大錢發展「金穹」反飛彈系統(Golden Dome),衛星、攔截彈、激光、AI等科技全用上,至少要花四千多億美元,做為美國國土防禦體系。
大陸的思路很明確,靠機動性對手找不到、打不著。美國除了發射井,還有轟炸機和核潛艇。東風-61的亮相不只是武器更新,更是一種戰略宣言,隨著2026年《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期,兩國可能會進入新一輪核力量調整期。
這場博弈的背後,是生存能力和技術成本之間的根本,隨著東風-61的出現將出現更嚴重的武力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