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美國大使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11日遭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免職,距離他上任僅6個多月,壓垮他的是一批新曝光的電子郵件,揭露他與已故性犯罪富商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往來密切。這起仍籠罩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內眾多權貴的艾普斯坦醜聞,最終引爆了這場政治斬首。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曼德爾森自始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選,被任命為駐美國大使,駐點於川普的華府,即便在唐寧街內部,也一直有人憂慮,將這個要職交給曼德爾森並非明智之舉。但沒有人料到事情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場。
這位熱情、精於權術的政治操盤手,在英國政壇與國際遊說界有著漫長經歷,但同時也背負沉重包袱。駐美大使這個外交職位至關重要,尤其在經貿與烏克蘭、中東和平攸關的時刻,須處理與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世界的關係,而這個世界與英國中間偏左政府格格不入。
碰上川普第二次赴英國事訪問前夕
或許最令人錯愕的是,這位綽號「黑暗王子」的人物,在上任僅僅六個多月後,再次以醜聞狼狽下台,偏偏就在川普期待已久的第二次英國國事訪問前幾天。對於正努力自近期連串挫敗中復原的施凱爾而言,這是最糟的時機。最初他還力挺曼德爾森。
然而當美國本周公布的文件揭露曼德爾森與艾普斯坦兩人交情細節時,施凱爾在11日一早選擇開除這位大使。新外洩的電子郵件顯示,曼德爾森在2008年艾普斯坦因引誘未成年賣淫遭定罪後,仍持續為他辯護,遠比去年12月他獲任命時外界所知更為密切。
據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川普對曼德爾森被解職的處理方式感到不滿。他雖公開否認自己過去與艾普斯坦的交往,但據說對施凱爾沒有親自告知此事感到惱怒,並擔心這件事會干擾即將到來的國事訪問。
Politico訪問多位倫敦與華府的官員,還原他擔任大使的情況。多位受訪者形容,曼德森在華府上任後,用盡全力展開一場大張旗鼓的「魅力外交」,到處拉攏人脈、博取好感,看起來效果不錯,但成功的前提是,不能有人提到他和艾普斯坦的關係。
知情人士說,施凱爾對這個人選並不喜歡,但也沒有強烈反對。真正力推曼德爾森的,是首相幕僚長麥克斯威尼(Morgan McSweeney)。早在2005年,曼德爾森就給了這位幕僚在工黨的第一份工作。一名前資深外交官回憶:「外交體系裡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候選人,曼德爾森與麥克斯威尼放出風聲說他們想要這個職位,事情就這麼成了。」
據兩位熟知唐寧街運作的人士透露,麥克斯威尼在曼德爾森赴任後,仍定期與他諮詢。曼德爾森在華府任內,也曾多次現身唐寧街,甚至在以色列轟炸伊朗前一天還參加過一次緊急會議。
一般而言,英國大使鮮少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多是謹守分寸、匿名行事的職業外交官。曼德爾森則完全不同。他在1990年代後期憑藉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的親信身分躋身政壇高位,負責打造「新工黨」的亮麗形象。
但他也兩度因與富商關係牽扯而被迫辭去布萊爾內閣職務。第一次是因為隱匿一筆用來購房的貸款;第二次則是因替一位印度裔億萬富豪插手入籍案。
和前任大使不一樣,曼德爾森一旦名字被提起,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些政治標籤,例如「親歐洲一體化」、「支持全球化」、「與中國交好」。但這些特質,對川普來說都是負面,根本無法讓他產生好感。
曝光電郵質疑艾普斯坦定罪「不公」
此外,他在政壇上是個風雲人物,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不斷以他為話題。對於厭惡小圈子權謀與個人化政治的施凱爾來說,這正是他最反感的西敏寺文化。
儘管如此,曼德爾森似乎取得一些突破,甚至贏得川普的正面態度。他主動接觸MAGA死忠人士,還頻繁出入右翼人士聚集的國會山莊餐廳「Butterworth’s」。
前英駐美大使韋斯特馬科特(Peter Westmacott)7月告訴Politico說:「川普在白宮,大使就必須被總統本人認可。到目前為止,曼德爾森似乎掌握得恰到好處。」但這段關係並不簡單。據一名官員回憶,川普私下曾說曼德爾森很「滑頭」。
然而,川普在公開場合對曼德爾森頗為讚美。5月,當倫敦與華府達成關稅協議時,曼德爾森受邀進入橢圓形辦公室,他與川普即興說笑,川普甚至稱他「外型不錯」、「口音優雅」。
曼德爾森的名字還出現在2003年據稱為艾普斯坦的「生日冊」上。這份文件近日被美國眾院監督委員會公布,他的頁面緊鄰川普否認親筆書寫的那張臭名昭著的字條。即便全球都在談論這樁醜聞,有人仍形容曼德爾森當晚「完全鎮定」,彷彿無動於衷。之後,他還主動接受英國《太陽報》(The Sun)訪問,聲稱與艾普斯坦的交情「像沉重的負擔一樣壓在我身上」。他說同情受害者,但也為自己叫屈,抱怨「被這個有魅力的罪犯欺騙」。
但隨著MAGA運動推動更多文件公開,讓艾普斯坦議題再度佔據輿論版面,他已無法再硬撐。10日的英國國會質詢中,施凱爾仍為曼德爾森辯護,稱他「在跨大西洋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不到9小時後,彭博社公布超過100封曼德爾森與艾普斯坦往來的電子郵件。內容顯示他曾質疑艾普斯坦的定罪「不公」,還寫道:「我很敬重你,對發生的事既絕望又憤怒,這在英國絕不可能發生。」即便如此,曼德爾森仍在11日凌晨向人表示自己絕不會辭職。
然而對施凱爾而言,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唐寧街最終宣布,因外洩郵件揭露的新訊息,要求外交大臣庫柏(Yvette Cooper)撤回曼德爾森任命。聲明稱:「郵件顯示,曼德森與艾普斯坦關係的程度與實際範圍,與去年任命時外界所知大不相同。」
川普下周的國事訪問,原本重點在於烏克蘭、關稅與科技合作,如今白宮擔心行程將被醜聞陰影籠罩,並急欲盡快任命新大使。代理大使將由資深外交官羅斯科(James Roscoe)暫代,但競爭最熱門的人選還包括軍情六處前處長摩爾(Richard Moore)、前國安顧問塞德維爾(Mark Sedwill),以及前工黨政要兼外交官艾莫斯(Valerie Amos)。
不過,唐寧街也可能傾向任命職業外交官,以求迅速填補空缺。曼德爾森雖將缺席,但他的辭職無法阻止艾普斯坦問題繼續纏繞這場注定尷尬的國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