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10日表示,至少有19架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波蘭與北約緊急派戰機升空擊落,這些由木材與泡棉製成、造價僅約一萬美元的廉價無人機,最後竟動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武器系統攔截,凸顯北約在面對此類威脅時準備不足,也缺乏具成本效益的應對方案。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10日至少有19架俄羅斯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CFR)高級政策研究員法蘭克(Ulrike Franke)表示:「這是俄羅斯的一次政治與軍事測試。波蘭能夠偵測並將其擊落,這非常好。」
但北約的行動遠不如烏克蘭平時的反應有效。這次北約大約擊落3架無人機,基輔面對的攻擊規模更大,但通常聲稱攔截率仍維持在80%到90%。
法蘭克補充說,俄羅斯的低價裝備與北約昂貴的軍事回應之間存在落差:「我們難道每次都要派F-16或F-35嗎?這根本無法持續。我們需要更完善的反無人機系統。」她強調,無人機的威脅絕非虛構。
據德媒《世界報》(Die Welt)報導,有5架無人機直接飛向北約基地,隨後被荷蘭的F-35戰機攔截。據稱,一架北約加油機、一架義大利偵察機與德國愛國者防空系統也參與這次行動。
這是用數十億美元的裝備去對付價值僅約1萬美元、仿自伊朗「見證者」(Shahed)的俄羅斯「天竺葵」(Gerbera)無人機。然而,這次低成本的入侵卻引發高層級的反應。
波蘭援引北約第四條款(Article 4),要求盟國召開緊急會議。波蘭與拉脫維亞也關閉了東部領空,而北約據報正在考慮「防禦措施」。
英國國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10日宣布,他將請軍方高層研究倫敦如何協助加強北約在波蘭的防空。烏克蘭也提出願意提供協助。一名北約官員說:「波蘭已經要求一些支持,包括持續密切監控、更多情報監視與偵察,以及更多防空能力。」
防空一直被認為是北約國家的主要缺口之一。歐盟也鼓勵各國將1500億歐元「歐洲安全行動」(Security Action For Europe,SAFE)貸款計劃的一部分用於防空。但其中大多數資金流向的是非常昂貴的武器。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強調,美製MIM-104愛國者(Patriot)與法義合作的SAMP/T防空系統,每套造價數億美元,並不是應對俄羅斯廉價自殺式無人機的合理選項。
烏克蘭並未動用這些昂貴裝備去攔截俄羅斯每晚可能出動的數百架無人機。相反地,基輔自行研製成本極低的攔截無人機,用來擊落來襲的俄羅斯無人機。
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11日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大使舉行簡報會議,這是首次有北約領導人出席此類會議。許多與會者擔憂,這次事件凸顯西方準備不足。北約各國軍隊無法長期依靠F-35來攔截這類入侵無人機。一名外交官說:「呂特本人也得出這個結論,沒有人反對。」
根據芬蘭智庫「北歐西方辦公室」(Nordic West Office)執行長薩洛尼烏斯-帕斯特納克(Charly Salonius-Pasternak)的說法,北約對俄羅斯大量低價裝備的回應方式早該調整。他說:「要追蹤並擊落大量廉價無人機,難道非得動用價值數百萬歐元的飛彈不可嗎?當然不是,但這並不是什麼新問題。歐洲的政治領導層又採取了什麼行動?」他補充:「有些國家,特別是更強烈感受到威脅的國家,正調整軍火庫,但要落實預算決策仍需要時間。」
一些歐洲防務巨頭正試圖適應快速變化的無人機軍備競賽。8月下旬,瑞典軍工大廠薩博公司(Saab)發表一款新型低價飛彈,命名為「Nimbrix」,專為摧毀小型低空無人機設計。法國武器採購局(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rmement,DGA)最近也向包含歐洲飛彈集團(MBDA)、賽峰(Safran)、泰雷茲(Thales)與Cilas在內的企業團隊訂購一款反無人機雷射系統的原型機。
然而,較小型的創新公司則難以打入市場。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法蘭克說:「新創公司在技術上已取得不少進展。但在歐洲,我們還沒有真正採購他們的產品。」
她補充道,防禦無人機面臨兩大挑戰。首先,單一系統無法應付所有威脅。「從定義上來說,我們需要多層防禦,結合電子與動能反制手段。」另一個挑戰是技術的快速進化:烏克蘭與俄羅斯雙方持續改良攻防無人機,形成一種不斷升級的技術螺旋(technological spiral)。
這正是烏克蘭的作法。他們同時使用電子干擾措施,每月生產數千架攔截無人機。面對每晚數百架的襲擊,烏克蘭防空部隊能擊落絕大多數。
對歐洲軍隊而言,這意味著必須改變傳統的軍備採購模式,不再是小批量購買昂貴武器。法國前參謀總長布爾卡爾(Thierry Burkhard)上月曾表示:「對於某些裝備,最好是以10、15、20或甚至50件為單位採購。即使研發公司無法提供20年的維護也無妨,因為在一年內,那東西不是在戰場上報廢,就是已經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