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驅動的無人機蜂群即將徹底改變戰場。各家公司推出的尖端軟體,將使無人武器能協同發動更致命的攻擊,進而壓垮敵方防禦。在這種新一代的無人機戰爭模式下,一群無人武器透過AI彼此協調,共同打擊敵軍陣地。然而,批評者警告,這些AI演算法可能讓武器決策權限逐步從人類轉移至AI,使更多戰鬥決策交由機器執行,恐引發風險與爭議。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與德國合資的新創公司Auterion執行長邁爾(Lorenz Meier)表示,蜂群戰術(swarm tactics)的出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該公司近期發表了名為「無人機蜂群打擊引擎」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稱為Nemyx,可將單一無人機轉化為統一協調的作戰力量。它由Auterion的作業系統驅動,並以應用程式形式提供,只需簡單的軟體升級,任何相容的無人機都能加入蜂群。
這套新軟體尚未投入實戰,但Auterion今年底前將依據與美國五角大廈的合約,向烏克蘭交付3.3萬套AI無人機打擊套件。公司表示,這些系統可升級為Nemyx,使其具備蜂群協同作戰的能力。邁爾說:「各國軍方都知道,這將壓垮他們的防禦。他們全都在談蜂群戰術,也都對蜂群保持警惕。」
蜂群讓一名士兵能同時操控多架無人機,並能自動調整攻擊策略以智取、壓制敵方防禦。德國軟體公司Systematic與慕尼黑國防科技公司Helsing上周宣布,他們合作開發AI驅動的蜂群技術。Helsing共同創辦人謝爾夫(Gundbert Scherf)說:「蜂群的整個概念就是兵力倍增。你是在放大單一人力的效能。」
無人機蜂群的大規模實驗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美國海軍F-18戰機曾投放微型無人機。中國自2017年起也公開展示過大型蜂群。
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以來,多家烏克蘭公司已試驗蜂群技術,特別是位於基輔的新創公司Swarmer,該公司稱其技術已在8.2萬次作戰行動中使用。Swarmer執行長庫普里恩科(Serhii Kupriienko)將智慧蜂群比作一個「生命體」,無人機之間會互相溝通,自主決定飛行方式並執行作戰。
去年一次實驗性作戰中,烏克蘭軍隊利用Swarmer軟體操控蜂群接近俄軍陣地,並由無人機自主判斷攻擊時機。庫普里恩科說:「自主與自動化是原則。蜂群技術能即時回應新命令與優先事項、戰況變化及新獲得的情報。」
事實上,各國軍隊已有效運用蜂群戰術。俄羅斯就學會以廉價的長程「見證者」(Shahed)無人機群攻擊烏克蘭城市,癱瘓空防並提高命中率。但最新軟體能讓蜂群戰術更加致命,使攻擊無人機具備學習能力。謝爾夫指出,過去僅是透過「通訊中繼」方式,由大型無人機控制多架小型無人機,延伸攻擊範圍,並無真正智慧蜂群。
烏克蘭防務科技公司則認為,他們憑藉龐大的無人機作戰影像資料庫,在訓練AI模型上具有關鍵優勢。只有烏克蘭企業能存取一份名為「通用軍事資料集」(Universal Military Dataset)的機密戰鬥無人機數據庫。
基輔創投公司D3合夥人布查茨基(Eveline Buchatskiy)指出,無人機蜂群長久以來被視為雄心勃勃的目標,而烏克蘭「前所未有的作戰數據量」正是訓練自主模型的「關鍵基石」。
Systematic的霍爾姆(Michael Holm)則說,無人機製造商的趨勢是採用開放軟體系統,讓協同作戰更容易。「我們談的是幾周甚至幾天內就能整合,並讓蜂群運作,而不是幾年。」
不過,批評者警告,這些AI驅動的演算法可能推動武器決策權限從人類轉移至AI,導致更多戰鬥決策交由AI執行。完全無人干預的自主武器在國際法下仍受限制。謝爾夫說:「我們當然內建自主性,但始終確保有人類參與決策。這非常符合歐洲價值與歐洲軍事原則。」
專家提醒,蜂群作戰的主要挑戰之一是電子戰。無人機必須彼此保持聯繫,若導航與通訊頻率遭到干擾,將導致蜂群運作受阻。
在戰場之外,蜂群演算法還可應用於物流、農業與緊急救援。多架無人機可協同巡檢管線、播種或搜尋災區,效率遠高於單機作業。美國矽谷、中國深圳與以色列台拉維夫的新創公司已在測試倉儲自動化、滅火與群眾監控的蜂群技術。但分析人士指出,商業潛力仍取決於監管機構能否制定安全與數據使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