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前,大陸央行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尼中央銀行聯手,啟動雙邊交易本幣結算(LCT)框架,及行動支付QR Code互通項目。這一舉措不僅標誌中、印尼金融合作升級,更是人民幣國際化在東南亞邁出的關鍵一步,象徵全球「去美元化」又再次取得新進展。
人民幣精準落子東南亞
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消息,中國和印尼是在本月11日簽訂合作項目。本次合作涉及兩大核心內容,一是,雙邊本幣結算(LCT)框架:LCT框架核心是建立人民幣與印尼盧比雙向直接兌換通道。未來,中印尼企業及金融機構在跨境貿易與投資中,可直接使用人民幣或印尼盧比進行結算,無需再經美元轉換。這意味雙方將不再承擔兩次匯率波動的風險,交易流程更加簡化、順暢。
其次,在行動支付QR Code互通方面,這項合作將金融便利直接延伸普通民眾生活。日後,大陸遊客在印尼可直接掃碼支付,資金先以人民幣結算,再由支付機構通過LCT框架兌換成盧比給印尼商家;反之,印尼遊客在中國使用本地支付軟體消費亦可直結算。分析人士說,這將大幅促進兩國旅遊業、零售業及跨境消費,並為人民幣在日常交易場景的落地奠定基礎。
但為何選擇印尼?根據大陸微博「占豪」表示,合作之所以選在印尼升級,絕非偶然。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具有多重戰略與地緣優勢:首先,經濟與資源互補。印尼擁有全球約40%的鎳礦儲量,為中國新能源電池產業提供上游原料;同時,中國對印尼的基建與新能源投資,也促進了印尼基礎設施與能源布局。雙方互補的經濟結構,形成了推動本幣結算的天然需求。
其二,印尼是一帶一路核心節點。印尼是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亞的重要節點。中國企業在印尼投資建廠,涵蓋基建、製造與數字經濟領域,為LCT框架落地提供實際基礎。其三,目標是區域影響力。印尼同時是東協「本幣結算合作框架」(LCS)的發起國之一。此次中印尼LCT落地,將成為東協其他國家參考範例,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區域貿易中的使用範圍。
專家分析認為,印尼正是人民幣打破美元在東南亞壟斷的最佳支點。這一突破不僅影響雙邊貿易,更可能對整個東南亞金融格局產生示範效應。
全球去美元化按下快進鍵
近年來,從俄羅斯、伊朗、巴西到阿根廷,再到印尼,越來越多國家在雙邊貿易中排除美元,轉向本幣結算。東南亞也不例外。過去20年間,美元長期佔據東南亞貿易結算主導地位,但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東協區域內貿易本幣結算占比已突破25%,相比2019年的不足10%實現跨越式增長。
在此同時,東協各國的美元依賴弊端亦日趨明顯。據報導,近年美聯儲加息頻繁、美元波動劇烈,造成新興市場外匯壓力,迫使企業拋售美元以穩定匯率。人民幣的加入,依靠中東南亞實體經濟合作,為企業提供更穩定的結算選擇。
根據陸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與東協貿易總值達6.99兆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0%,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9%;中國對東協直接投資存量超過3000億美元,涵蓋基建、製造、農業等多領域,形成「貿易+投資」的支撐。
文章指出,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尼簽署的LCT框架合作,是人民幣深耕東南亞的「第一步」,未來隨著更多國家加入,本幣結算將成區域常態,全球金融權力格局或將悄然重塑。
從經濟到日常:人民幣生活化的新嘗試
在這次合作項之一的行動支付QR Code互通,標誌人民幣不僅在大宗貿易中使用,更逐步延伸到日常消費場景。未來,旅遊業、零售業以及跨境支付將迎來顯著便利。專家指出,這種支付方式的落地,將強化人民幣作為區域交易貨幣的認可度,也提升中國支付技術在海外的影響力。
此外,本幣結算在日常交易中的應用,也將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流通更具活力,形成從「貿易結算—投資—零售支付」全鏈條的金融生態。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專家指出,未來東南亞地區可能形成以人民幣為核心的本幣結算網路,而中國與印尼的合作恰恰是這網路突破口和基石。人民幣在東南亞的持續滲透,也可能促使全球貨幣體系逐步向多極化演進,形成以美元、人民幣及其他主要貨幣共同運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