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意識到中國電動汽車帶來的變革挑戰,也要奮起直追了。《紐約時報》28日發文,再把焦點放在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對美國傳統車企帶來的挑戰。
文章指出,世界即將迎接中國電動汽車的洪流,美國傳統汽車產業卻陷入轉型電動化的困難,但這種競爭或能鼓勵美國企業克服自己的傲慢,向中國同行學習。
文章指出,儘管美國兩黨和大型車企都嫉妒中國讓電動車變得物美價廉,但既然中國能做到,美國為何做不到?這需要勇氣和努力。
文章說,美三大汽車製造商福特、通用和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 N.V.)去年都有數十億美元(約316.9億元新台幣)的利潤,這三家公司也都預測將在2024年迎來大發展。但最近三巨頭發現自己落於人後,都沒能實現電動車銷售目標。與此同時,一批新的廉價外國電動車冒了出來,準備湧入全球市場。三巨頭面臨最大威脅來自一批新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專門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的比亞迪。
這家公司的增長速度令人震驚:比亞迪去年銷售300萬輛電動車,超出所有競爭對手,它目前在中國的產能足以實現每年生產400萬輛汽車。這還不夠:它正在巴西、泰國、匈牙利和烏茲別克斯坦設廠,並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把印尼和墨西哥也加到生產地名單上。電動汽車的洪流即將到來。
「比亞迪以很高的性價比擊敗所有來自西方的汽車。」在分析比亞迪是如何做到物美價廉時,《紐約時報》稱,與其他中國製造商一樣,比亞迪也受益於中國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但這只能解釋部分成功。事實上,比亞迪等中國汽車製造商非常擅長造車,他們利用了中國在電池行業的主導地位,將生產線自動化,把自己變成了不可阻擋的巨無霸。
《紐約時報》認為,雖然中國電動車崛起對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是件好事,卻給美國決策者們帶來了一些迫切的和棘手的問題,因為美國有很多燃油車製造商。儘管福特和通用汽車三年前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電動車轉型計劃。但沒過多久,它們就遇到了困難。
去年,福特每銷售一輛電動車就虧損逾6.4萬美元(約202.8萬元新台幣)。雖然福特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最近透露,公司正研發一款可與特斯拉和比亞迪競爭、廉價、實惠的電動車,但它們在設計方面仍落後於競爭對手。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簽署《通脹削減法案》(IRA),《紐約時報》提到,即便法案中包含對美國生產電動汽車的補貼,但遠不足以讓美國車企應對中國產品帶來的威脅。
《紐約時報》也提醒拜登政府,即便保護美國市場免受中國電動車衝擊的理由充分,政治上也完全必要,但從長遠看,仍需要保持謹慎,不要將美國汽車市場與世隔絕,將美國變成汽車工業落後,充斥著造價昂貴、耗油的大型車之地。
文章坦承「美國想要做的事情確實很難」,但最後寫道,「如果中國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這需要勇氣和真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