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9月3日,中國大陸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九三閱兵」中,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示了空中作戰體系的顛覆性變革。無偵-10超高空偵察機與攻擊-15隱形無人作戰系統的首次公開亮相,標誌著無人作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此次閱兵集中展示了大陸在「有人/無人協同」領域的最新成果,包括殲-20S雙座型指揮機與多型無人機的協同作戰編隊。回顧2015年首次展示攻擊-1型無人機至今,十年間大陸無人機作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種新型作戰體系正在徹底改寫未來空戰規則。
中國大陸在無人機領域呈現井噴式發展。據最新數據顯示,大陸軍用無人機數量已超過1200架,形成完整的作戰譜系。無偵-8高空高速偵察機可達3萬米升限和3馬赫速度,能有效突破現有防空體系;攻擊-11隱形無人機採用飛翼布局和內置彈艙,雷達反射截面僅相當於一隻飛鳥。在2025年閱兵中亮相的「鳴蜂-2型」無人機集群系統,可實現500架無人機協同作戰,較2024年版本數量提升150%,顯示大陸在蜂群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些無人機不再僅是輔助性武器,而是能獨立執行複雜任務的核心作戰平台。彩虹-7隱形無人機作戰半徑達2000公里,可攜帶多型精確制導武器;翼龍-3無人機創下連續飛行40小時的紀錄,展現出優異的持久作戰能力,為其軍事現代化提供了強勁動力。
MUM-T作戰模式正在重塑戰場樣態。據分析報告顯示,解放軍為殲-20S雙座型戰機賦予「空中指揮官」功能,後座飛行員可同時控制6-8架無人機。在近期演習中,無人機群負責前沿偵察、電子干擾和目標指示,有人戰機則在安全空域進行決策指揮。這種模式使殺傷鏈閉合時間從過去10分鐘縮短至1分鐘內,實現「發現即摧毀」。
2025年度的「西部·聯合」演習中,大陸首次驗證了旅級規模的有人/無人協同戰法,動用超過200架各型無人機與有人戰機進行聯合演練。演習數據顯示,配備無人機僚機的作戰編隊,任務完成效率提升300%,戰損率降低65%。這種作戰模式標誌著大陸在空中作戰體系建設上取得重大進展。
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正在顛覆傳統空戰理念。首先,作戰成本結構發生根本變化:1架殲-20造價約1.2億美元,而攻擊-11無人機單價僅800萬美元,這種成本優勢使得作戰體系更具韌性。其次,防空系統面臨飽和攻擊挑戰:模擬推演顯示,傳統防空系統面對200架無人機蜂群攻擊時,攔截成功率將低於30%。再者,作戰決策速度大幅提升: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可將目標分配時間從分鐘級壓縮至秒級。這些變化正在推動各軍事強國加速調整空軍建設方向。
區域安全格局深刻變化 大陸空中力量發展正在改變亞太戰略平衡。2025年以來,解放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內無人機巡邏架次同比增長40%,其中超過60%為偵打一體型無人機。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上將在近期國會聽證會上表示,大陸無人機作戰能力正在「以驚人速度成長」,這迫使美軍加速推進「聯合全域指揮控制」(JADC2)系統建設。同時,日本決定採購超過1000架無人機部署西南諸島,台灣也計劃組建無人機偵察旅,地區軍備競賽呈現加劇態勢。
從2015年到2025年,大陸用十年時間實現了有人/無人協同作戰從概念到實戰能力的跨越。這種作戰模式不僅代表技術進步,更意味著作戰理念的代際超越。隨著人工智能、自主決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空戰將更加突出體系對抗、智能博弈的特點。大陸在這一領域的快速進步,正在推動全球新一輪軍事變革,並對地區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