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無論是台灣或台獨,都是美國手上的一張牌,此為中美競爭的世界格局所注定。因為美方以己之心度人,無論中國大陸再怎麼說明,美方都認為中國大陸國強必霸,正在威脅美國的霸權。或者可以說,西方不習慣東方超趕,美國不樂見中國崛起,盎撒民族不歡迎中華民族富強。
因此,美國不會放棄手中任何可用的牌,包括所謂以台制華。只是不允許尾巴咬狗,從而曾經表現在小布什針對陳水扁的台獨時間表(2006年完成制憲,2008年交付實施),出手制止,一度形成中美共管台獨。在川普主政下,是否可能再出現這種情況,或將由大陸對台獨言行的反應所決定。大陸反應輕,美國便視挺獨無所謂;大陸反應強,美國唯有約束台獨,畢竟美國就不會為台獨而戰。
一方面因兩岸關係久拖不決,另方面因台灣存在理念迥異的政黨輪替,使得台獨問題無法避免。尤其自有政黨輪替的25年來,民進黨執政已達17年,「去中國化」的文教政策十分深入及廣泛。縱使其間有8年為國民黨執政,但實際上,「去中國化」的教科書並未更正。
以致在年輕世代中,形成了被鼓動兩岸分裂的思想基礎。使得縱使在政策上反對台獨的國民黨人士,也有所忌憚,包括淡化九二共識、避稱中國人,為的是防範遭到抹紅而影響選舉;主張統一更被視為票房毒藥。在最近的大罷免活動中,國民黨要員還與民進黨展開了口頭上的反共比賽。這些現象在大陸眼裡,必然都與「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背道而馳。
儘管大陸努力推動兩岸交流,以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盼能進而實現兩岸人民心靈契合及和平統一,但不容否認,「去中國化」具有主場優勢,因而大陸的努力事倍功半。這表現於台灣民眾在身分認同上,中國人認同遞減,台灣人認同日增,尤其經由政治操作,將台灣人與中國人兩個概念對立起來,衍生反中、拒統、台獨。
因而在統獨主張上,獨的民意也超過統;更多的則是主張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縱使反對台獨,仍不等於贊成統一。而無論是台獨論者或主張維持現狀,都盼獲得國際聲援,使得台灣並不存在反對外力干預兩岸關係的多數民意;藍綠政黨也都主張「親美」。美國完全有理由認為介入挺台抗中是正面回應台灣民意。大陸究將有何法寶來扭轉台灣民意?或從中美交涉著手,例如特朗普在已說過的「有利和平與統一」之前,明確加上中國一詞?這就必會重大影響台灣民意。
在位12年全程「國家統一不離口,中國人身分不棄守」的李登輝,被視為表裡不一,他在反面最遠走到「兩國論」,尚且保留終極統一的說法;給陳水扁的政治交代是不要廢除國統綱領。但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去除了統一的掩飾詞,也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運作。至蔡英文,其「新兩國論」把兩岸雙方的政治稱號並列,當然亦拒統統一。賴清德不僅承襲「新兩國論」,還進一步把台灣偽稱為自古就是與大陸有別的生態及人文系統。
可見台灣執政者一位獨過一位,對兩岸關係的挑戰也就日甚一日。大陸因而不會只停留在口頭上反對台獨,更會在行動上遏制台獨,所以蔡英文八年任內的最後兩年,大陸舉行了兩次圍台軍演,而賴清德上任後僅一年有餘,大陸即發動三次圍台軍演。以武遏獨正在成為台海局勢的新常態,國際社會才會高度關注台海。此種關注被民進黨引為自鳴得意,其實,對台灣卻是禍不是福。
台獨必然無法獲致兩岸和平,此為常識,所以把台獨視為自己的工作,本身就不務實。一年多來,從賴清德接受中華民國稱號可知,更改國號或以此為訴求,顯非其要務,而是將「中華民國台獨化」。「新兩國論」入憲亦非其工作事項,而是修正陳水扁失敗的「制憲台獨」,代之以「釋憲台獨」,宣稱「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國民。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其所謂務實,即在於此。大陸立場的台海紅線是否會因而變得模糊?同樣地,「中華民國派」必須不忌諱中國人認同及定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才能區隔台獨。
台獨當然是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絆腳石。若絆腳石甚小,大陸在推進民族復興時或可拖著跑步;若絆腳石不斷增大,大陸如何不因而影響民族復興進程?從大陸的角度看,經由軍事威懾,外交圍堵、經濟吸引等手段,台灣獨不出去;但從台灣角度看,「去中國化」影響之深,已使大陸統不進來。那麼如何判斷和平統一的前景?
歷史上的中國,分分合合,合的時間遠遠大於分,然而由分到合,莫不通過武力手段。春秋戰國到秦朝統一,三國分立到西晉統一,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到隋朝統一,五代十國到宋朝統一,宋遼金對立到元朝統一,都是通過武力手段。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也是蔣介石領軍北伐。
歷史上的兩岸關係,亦皆繫於軍事較量。西班牙人、荷蘭人侵台,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統一台灣,日本據台,中華民國光復台灣,都是通過軍事勝利。兩岸關係如何不重蹈歷史覆轍,中華民族不再內戰,海峽兩岸不再內耗,給當代兩岸中國人出了極高難度的課題。
至今,兩岸政治分歧不僅持續存在,而且一代甚於一代。其排除之道,不外乎兩岸共議、大陸自理、中美交易三條途徑。兩岸共議,在台灣上尚看不到條件;大陸自理,代價過高;中美交易,似為通道。雖說主權不得成為交易項目,然而,交涉確是正常做法。大陸勢必不會不考慮到這將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融合發展之際,作為「和平化獨」的重要助力。
(本文發表於在湖北黃石舉行的第八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智庫對話)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