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中新冷戰 學者重提「緩和策略」

英美知名歷史學家弗格森(圖)認為在美中「新冷戰」形勢下,可參考季辛吉在冷戰時期提出的美蘇「緩和策略」,美國當對華實施「緩和策略2.0」,實現競爭中兩個核大國的共存。圖/取自@JTLonsdale X
英美知名歷史學家弗格森(圖)認為在美中「新冷戰」形勢下,可參考季辛吉在冷戰時期提出的美蘇「緩和策略」,美國當對華實施「緩和策略2.0」,實現競爭中兩個核大國的共存。圖/取自@JTLonsdale X

近日英美知名歷史學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對美中競爭提出新建議。他認為在面臨類似的「新冷戰」形勢下,季辛吉在冷戰時期提出的美蘇「緩和策略」(détente)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美國應考慮當對華實施「緩和策略2.0」(détente 2.0),在競爭之中實現兩個核大國的共存。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高級研究員弗格森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雙月刊2024年3、4月號上發表長篇專文〈季辛吉與緩和策略的真正含義:重塑與中國競爭的冷戰戰略〉。

弗格森先回顧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推動的冷戰兩個對立大國美國與蘇聯的「緩和策略」。他指出,季辛吉說過,緩和策略無法改變美蘇是意識形態對手的現實,但在核時代雙方不得不共存。緩和意味著「既要威懾又要共存,既要遏制又要努力緩和緊張局勢」。

弗格森觀察,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似乎對中國也得出了類似季辛吉的結論。拜登和他的國家安全團隊似乎已準備好試圖提出他們自己版本的「緩和策略」(détente)。美國和中國是主要競爭對手,但核時代和氣候變化,以及人工智能(AI),將迫使美中兩大國必須尋求共存之道。

弗格森認為,美國兩黨都未能從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學到教訓。共和黨人鼓吹毫不妥協地遏制中國,可能高估了美國在對抗中獲勝的能力。拜登政府迴避局勢升級,可能低估了威懾作為「緩和策略」組成部分的重要性。他指出,季辛吉戰略的精髓是「接觸與遏制」相結合。今天也需要類似的組合,尤其是在北京比以往任何時候的莫斯科都更強的情況下。

弗格森建議,美國今天可以吸取歷史教訓,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實施「緩和策略2.0」(détente 2.0)。

弗格森提到,季辛吉說,「新冷戰」將比第一次冷戰更加危險,因為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不僅可能使武器更快、更精確,而且可能具有自主性。季辛吉呼籲兩個大國應盡可能進行合作,以限制這場「新冷戰」的危險性,特別是避免在台灣問題上發生災難性的攤牌。

弗格森相信,與其發生因為台灣導致的新版「古巴導彈危機」,「緩和策略2.0」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弗格森稱,「緩和策略2.0」並不意味著對華綏靖,更不是期待中國做出改變。而是美中應就軍備控制、貿易、技術轉讓、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太空等問題上進行不斷地談判。這些談判可能曠日持久、枯燥乏味,甚至沒有結果,但這個過程至少好於戰爭。至於台灣問題,他希望美中雙方重回由季辛吉打造的基礎——求同存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