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消減預算仍力挺 羅馬尼亞知名音樂節觀眾人數逆勢攀升

鋼琴家阿格麗希(中)與指揮家杜特華(右站立者)合作,在本屆恩奈斯可音樂節同台演出。圖/取自George Enescu Festival臉書
鋼琴家阿格麗希(中)與指揮家杜特華(右站立者)合作,在本屆恩奈斯可音樂節同台演出。圖/取自George Enescu Festival臉書

羅馬尼亞國家贊助的恩奈斯可音樂節(George Enescu Festival)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盛事之一。即使政府削減公共開支,該音樂節的觀眾人數仍在成長,東歐音樂與當代作品的興起,也幫助音樂節拓展格局。音樂節藝術總監說,投資文化不僅是投資更好的社會,同時也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恩奈斯可音樂節以羅馬尼亞最知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恩奈斯可(George Enescu)命名,創辦於1958年,本屆於21日閉幕,壓軸由歐洲名團荷蘭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演出。

世界知名的古典音樂家,包括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小提琴家穆特(Anne-Sophie Mutter)與卡普松(Renaud Capucon)等,共有約4,000名藝術家參與本屆演出。

現居紐約的羅馬尼亞作家費蘭(Carmen Firan)說:「聆聽阿格麗希是一輩子的記憶,我從沒想過能現場看她演奏,」她會刻意將回布加勒斯特的時間配合音樂節。她表示:「布加勒斯特的文化氛圍充滿活力。」

本月參與演出的樂團還包括倫敦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羅馬聖切契利亞國家音樂院管弦樂團(National Academy of Santa Cecilia Orchestra),指揮則有芬蘭新秀指揮家麥凱萊(Klaus Mäkelä)、英國指揮家哈丁(Daniel Harding)與俄英雙重國籍指揮彼得連科(Vasily Petrenko)。

該音樂節每兩年舉辦一次,雖然羅馬尼亞執政聯盟正推行公共開支削減與加稅以縮小歐盟最大財政赤字,但音樂節仍保有來自國家支持,文化部提供超過九成的預算,總額達7,500萬列伊(約1,700萬美元)。

音樂節藝術總監兼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音樂總監馬切拉魯(Cristian Măcelaru)說:「投資文化不僅是投資更好的社會,它同時也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我很高興迄今為止,決策者都與我們有著共同的理念。」

恩奈斯可音樂節積極吸引新觀眾,展示21世紀作曲家的作品,並邀請東歐樂團如烏克蘭自由管弦樂團(Ukraine Freedom Orchestra)登場。演出場地還擴展到沉浸式新藝術博物館與知名另類音樂場館「控制俱樂部」(Club Control)。

馬切拉魯說:「來聽音樂會的人數正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我的夢想是無論人們在音樂之路上走到哪個階段,都能找到至少一場適合他們的活動。」

每兩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恩奈斯可音樂節,被視為羅馬尼亞最重要的文化盛事,也是全球古典音樂的重要舞台。根據羅馬尼亞媒體Romania Insider報導,「Informat.ro–INSCOP研究晴雨表」,85%羅馬尼亞人都聽過著名作曲家喬恩奈斯可。不過,調查顯示,與2013年相比,文化認知度略有下降,特別是在年輕世代之間。這項調查於9月1日至9日進行,涵蓋全國具代表性的1,103名受訪者。結果發現,對恩奈斯可的認知度已從2013年的90.6%下降。同時,14.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沒聽過恩奈斯可,比12年前的比例高出一倍多。

對恩奈斯可音樂節的認知度也下降,從2013年的80.2%降至今年的76.6%。雖然67.7%的受訪者認為該音樂節對國家有益,但10.5%的人視其為一種成本,而2013年時僅有1.8%持此看法。

INSCOP研究所所長什特夫列亞克(Remus Ștefureac)評論說:「雖然對恩奈斯可及其音樂節的認知度依然很高,分別達到85%與76.6%,但與2013年相比這兩個數字都略有下降,顯示集體文化記憶有所弱化,價值傳承給年輕一代的力量也減弱。」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