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9月20日的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辯論,不僅是黨內路線之爭的展演,更是一面映照出在野聯盟未來走向的稜鏡。檯面上的主要參選人,儘管風格迥異,卻不約而同地將「藍白合作」置於其政治藍圖的核心位置,凸顯了此議題在當前政治格局下的關鍵性。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雖然未出席媒體所辦的辯論會,但仍以黨內整合者的姿態,強調自己若當選,將扮演「團結的桶箍」,以最大誠意促成藍白合,並定位自己為「造王者」,無意競逐大位。現任立委羅智強,則代表了黨內強悍的監督力量,其政見多聚焦於對執政黨的有力制衡,視藍白合為擴大監督戰線的必要手段。而前立委鄭麗文更是直言不諱,主張當選後將立即建立藍白兩黨合作的正式機制與平台,將目前立法院的默契,提升至戰略層級的制度化合作。三人的論述雖各有側重,卻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結論:在野的合作,已從過去的選舉策略,演變為國民黨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
從SOR模型透視藍白合的內在動機與外顯行為
要理解藍白合作的本質,或可借鑑心理學中的「SOR理論」(刺激—個體—反應模型)作為分析框架。該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反應(Response),並非僅由外部刺激(Stimulus)直接決定,而是經過了個體內部複雜的心理與認知處理過程(Organism),將此套用於藍白合的脈絡中,分析如下:
1.刺激(Stimulus):最主要的外部刺激,無疑是執政的民進黨,以及在野陣營支持者對於「政黨輪替」、「有效監督」的強烈渴望。無論是國會改革法案的推動,或是對政府施政的質疑,其背後都源於一個共同的刺激源- -對當前執政現況的不滿與改變的訴求。
2.個體(Organism):此處的「個體」即是國民黨與民眾黨兩個獨立的政治組織。這是整個模型中最為關鍵也最複雜的環節。刺激訊號進入這兩個「個體」後,會觸發其內部的認知與情感處理。在認知層面,兩黨都清楚意識到,唯有合作才能在國會形成多數,在選舉中避免分裂,達成實質的政治目標。然而,在情感與感知層面,卻充滿了矛盾與不確定性。歷史的競合關係、支持者輪廓的差異、對彼此動機的猜忌,以及黨派利益的盤算,都構成了這個「黑盒子」內部複雜的運作機制。
3.反應(Response):最終呈現出的外顯行為,便是在「趨近」(Approach)與「規避」(Avoidance)之間的擺盪。當認知層面的合作利益大於情感層面的互不信任時,便會產生「趨近」反應,例如在立法院聯手推動法案、共同召開記者會等。反之,當黨派利益或個人政治盤算壓過合作大局時,則會出現「規避」反應,如公開的路線分歧、選舉中的相互競爭等。藍白合的現狀,正是在這兩種反應間不斷切換的動態過程。
新北市長選舉的現實考驗
網路名人「館長」陳之漢所代表的,正是那股驅動藍白合作的最原始「刺激」:來自基層對司法不公、居住正義等議題的集體焦慮。他不斷提出的尖銳問題,形塑了在野聯盟的民意基礎,也成為檢驗其合作成效的試金石。然而,當合作從國會殿堂延伸至地方選舉的實戰場域時,「個體」內部的矛盾便立刻浮上檯面,2026年的新北市長選舉,正是最嚴峻的考驗。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已明確表態投入新北市長選戰,同時也向國民黨釋出善意,不排斥在野共推最強人選。這番表態,可謂將藍白合的難題,從抽象的路線之爭,具象化為一場無法迴避的權力協商。黃國昌的參選,對民眾黨而言是擴大地方版圖、維繫政治能量的必要之舉;但對國民黨而言,新北市是其傳統優勢選區,擁有雄厚的地方組織與民意基礎,不可能輕易拱手讓人。國民黨地方要角「不是先講先贏」的回應,已預示了這場協商的艱辛。
倘若黃國昌堅持參選到底,而國民黨也提名自己的候選人,那麼2024總統大選在野分裂的場景極可能重演。這將是SOR模型中,「個體」內部處理失靈的典型案例-儘管面對「下架民進黨」的共同刺激,但兩黨在「個體」層面的利益計算與情感扞格,最終導致了相互「規避」的負面反應,從而違背了最初的合作初衷。如何化解此困局,不僅考驗兩黨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也將直接定義藍白合的未來。
藍白支持者結構的差異 預示合作之路的變數
藍白合的根本挑戰,在於雙方支持者結構的本質差異。國民黨的支持者,在年齡層上相對偏高,其政治光譜與價值觀較為傳統穩定。而民眾黨的支持者,則以年輕族群為主力,他們對傳統藍綠政治保持距離,更看重議題的務實性與政治人物的個人風格,其忠誠度與投票行為也更具流動性 。
這意味著,藍白合作,更像是一種基於短期共同目標的「策略性結盟」,而非源於核心價值的「理念型整合」。這樣的合作,雖然在特定議題上能發揮強大戰力,但其基礎相對脆弱,容易受到各種變數的影響。未來的整合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黨主席選舉的結果將如何影響合作的緊密程度?地方選舉的利益衝突能否順利化解?兩黨支持者在情感上能否真正接受彼此?這些問題,都將是這對政治盟友必須持續面對的冷峻課題。藍白合的理性邏輯清晰可見,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卻佈滿了現實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