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爭取國際同情卻成豪豬的矛盾敘事

金彥斌/文字工作者

瑞典政府近日推行「文化典範」計畫,但卻出現爭議,因作品需擁有五十年歷史才能入選,知名樂團ABBA因此成為遺珠,批評者認為,名單缺乏種族與宗教多元,亦不只忽略流行音樂,同時抹滅移民對瑞典文化的貢獻,讓文化認定成為可能排斥多元族群的工具。

對照一下,我國文化部長李遠至捷克參加「2025台灣歐洲文化年」時被問到,若以外交部長身分,除了珍珠奶茶,如何介紹臺灣?李部長稱,臺灣與捷克同樣經歷獨裁、語言的壓抑,兩者歷史及命運相近,故「希望能獲得捷克的同情」,並提及「臺灣歷經西方、日本、中國等幾大文明撞擊,包容成今天姿態,但是臺灣跟中國(大陸)早已不一樣」、「中國常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從文化角度看,中國才是臺灣的一部分。從冰河時期開始,臺灣與中國就從未真正統一過。」部長的回應,不失賴清德政府對兩岸在政治與文化的敘事態度,極盡可能與中華文化切割,甚至刻意迴避兩岸在文化、歷史、宗教等習俗上仍緊密連結的事實,僅以政治制度的不同,簡化地得出「兩種文化已經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為爭取國際能見度,近年政府的論述皆以「對抗極權」為基底,期望得到各國支持與同情,並重申臺灣是民主燈塔,進一步強調增強國防,以「備戰來避戰」。

因此,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日前赴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並發表演說,再提中國大陸是臺海與亞太區域和平穩定現狀的最大威脅,最終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邱主委進一步說明臺灣對於美國的重要性,第一是臺灣基於在第一島鏈的地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其二為半導體優勢,最後是民主自由國家的價值代表,延續日前賴總統接受媒體專訪表示:「國際社會不會因為中國擴張放棄臺灣」、「如果臺灣不保,後續骨牌效應是非常嚴重」的論述。

政府希望國際「同情」、「支持」臺灣,卻凡是對中國大陸採取「對抗」的敘事姿態,並以國防預算逾GDP3%,自豪是「避戰」良方,仿佛是一頭正蓄勢待發暴衝的「豪豬」。

若官員口中「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阿諛外交辭令能讓人民安居樂業,免於戰火以及讓美國放下關稅「屠刀」則甚好,但殘酷的現實是,屠刀在美國手上,臺灣半導體產業鏈正外移,而政府仍如三月《紐約時報》對賴總統發布抗中的「十七條」時,「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分析認為,賴總統得出了結論,即當中國大陸專注在與川普談判貿易戰時,針對臺灣的行動將會有限制,《華盛頓郵報》亦同時認為賴總統是為爭取川普總統的支持。

但直至今日川普執政下的美國,已是時空環境背景不同,全球為因應美國逐漸走向保護主義,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喊出「全世界暫時減一」。各國相繼在不同議題上重新與他國、中國大陸建立不同樣態的聚落合作,試圖阻止全球貿易碎片化,分散美國所帶來的不穩定風險,臺灣則以「抗中」一條路走到底,甚至願意當「美國的豪豬」讓「美國再次偉大」,政府應對世界變局的態度單向,又如何希冀得到國際的「同情」?

政府對於國際變局的理解與國家未來走向出現矛盾又充滿執念,相對於中國大陸指臺灣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美國仍以自身利益為要。美國防部政策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曾提及「保護臺灣,對美國有重大利害關係。但即便沒有臺灣,美國仍能存活」,延續這樣的論述,近日Politico披露,五角大廈正朝優先保護本土與西半球的國防戰略,但事實上,今年五月川普出席西點軍校閱兵時曾說,美國不再派兵為他國犧牲,副總統范斯亦跟隨稱,美國將不再投入不明確的軍事任務,美國將恢復以現實為本的戰略,保護美國核心利益。

顯然賴政府亦未洞察美國正如《日經亞洲》形容:「華府對中敵對態度,已被交易色彩的實用主義取代,只要對美國有利,也可容忍北京威權體制」,相對於臺灣,仍自陷過去歷史敘事裡被威權壓制的自我憐惜的情境中,看不見歷史長河下,臺灣人民的智慧與對民主的變化,在近期世界民主國家紛走向政治極化下,已擁有的新的體悟。尤其是經歷大罷免,中間選民有意識的表態,顯示人民有能力判斷、牽制刻意煽動仇恨的勢力。正如前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到臺灣的「韌實力」,加上各族群文化的交融(當然,包含中華文化的底蘊),我們應該是更自信地能與美中兩強進行溝通與對話,不需要藉著情勒他國付與同情心看待,才能刷存在感。

因此,當華府智庫「國防重點」軍事分析主任卡瓦納 (Jennifer Kavanagh)在《紐約時報》撰文以<Here’s How Trump Can Prevent a War Over Taiwan>為題指出,「臺灣一直是影響美中持續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現任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對中國採取更對抗的態勢。但是臺北必須明白,美國未必會出手相助,應避免激怒北京。從長遠看,這或許才是守護臺灣自由的最佳方式。」。賴政府應該看清楚,這樣不挑釁、認清現實的敘事方式,才是臺灣人民所需要的避戰解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