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美印關係再掀波瀾

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美國與印度關係起伏不定,雖然在雙方在戰略上有合作需求,但經貿政策及外交自主性等多項議題摩擦不斷,不僅影響雙邊關係,也衝擊全球供應鏈的變化;特別是在近半年來雙方爭議更多,引發各國的關注。

2024年印度為美國第10大貿易逆差來源,逆差金額高達457億美元,也是美國點名要求改善的重點國家。美國在4月初公布印度對等關稅為26%,而後微調至25%。雙方對於市場開放仍有不少歧見,特別是美國對於印度的保護心態非常不滿,尤其是在農產品方面,而印度則基於保護國內小農而不願讓步。

然而真正導火線在於川普於8月初將印度關稅加倍至50%,理由是印度持續進口俄羅斯原油,違背美方的制裁政策。美國甚至還要求G7其他國家加強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制裁,直接點名中國大陸與印度,美、印關係陷入冰點。

印度雖與中國大陸也存在不少矛盾,2020年還爆發武裝衝突,但印度仍與中國大陸修補關係,以增加對美談判的籌碼。最近印度總理莫迪赴中國大陸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並與習近平會面。甚至被媒體形容這是「習近平的反美派對」。事實上,印度也是金磚國家組織的創始成員,近年來金磚國家組織擴充,不但納入與美國敵對的伊朗,在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主導下,與美國對抗色彩濃厚,也是川普點名制裁的組織。

最近美、印摩擦更擴及移民政策,川普政府以保護機會大幅提高H-1B簽證費用,由於印度是美國H-1B簽證最大來源國,約占70%,也被印度解讀為在懲罰印度。

綜合而言,美、印關係雖不佳,但並未完全決裂,雙方高層目前正在進行貿易談判。近期釋放的訊號也顯示氛圍逐漸回暖。川普曾公開表示持續協商以消除貿易壁壘,並確信談判最終不會有困難;印方也回應稱兩國是「天然夥伴」。

未來雙方還是有可能會達成協議。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雖然對外簽署了不少自由貿易協定(FTA),但開放程度均不高,為低品質的FTA,印度與東協FTA即為一例。另外當東協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紐及印度五個FTA進行整合升級,形成共有16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印度因為擔心開放對國內影響太大,最後決定不加入RCEP,可見印度對外開放心態之保守。所以在美國的壓力下,印度到底能夠開放多少,為與美國談判其他國家參考的重點。

整體而言,在美、中對抗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風險,分散生產據點下,印度因「中國加一」的移轉模式而受惠,更吸引不少外資。不過隨著美國對印度加徵對等關稅、施壓能源政策,以及外交衝突會因而減損印度對外資的吸引力。使得印度從最初的「中國加一」受益者,反而在美國各項制衡措施下受到減損,未來的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