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水產養殖基地傳來好消息:3萬尾在鹽鹼水中培育的海鱸魚經過半年養殖,近日正式「搶鮮」上市。這一消息引發外界關注:在「死亡之海」旁邊,為何能養出肥美的「沙漠海鮮」?
新華社報導,新疆和田地區原屬重度鹽鹼地,地表水體pH值曾高達9.5至11,不適合魚蝦生長。當地科研團隊引入「降鹽」「脫鹽」技術,並利用淡水混合調控,最終將水質穩定在pH7.5至8.5,達到海水魚蝦的適養標準。
根據新疆農業農村廳公開數據,2024年和田地區水產品產量達到1.2萬噸,產值約3.8億元人民幣(下同),逐漸形成特色「沙漠海鮮」品牌。
塔克拉瑪乾沙漠意外發現了嗜鹽甲殼動物「鹽水豐年蝦」,又稱「鹵蟲」。圖/取自封面新聞微博
「這裡原來是重度鹽鹼地,沒有利用價值,如今卻成了我們的飯碗。」和田地區某水產養殖基地負責人王輝表示,目前基地已提供上百個就業崗位,人均月薪超過3600元。
除了海鮮養殖,新疆在沙漠邊緣推動多樣化農業。在和田縣百和鎮「稻香村」,經過土地改良和水源調控,水稻單產已提升至600公斤/畝。在策勒縣大規模引入指針式噴灌技術,成功推廣玉米、苜蓿等耐旱作物。另外,
玫瑰、中藥材、棉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已達184.5萬畝,帶動年產值43.7億元。
塔克拉瑪乾沙漠的腹地——鹽鹼地,通過科學調配,新疆的水產專家利用鹽鹼水創造「人造海水」的方法,成功養殖出三文魚、、龍蝦,甚至白玉蟹等多種鮮美水產品。圖/取自央視
新疆自2024年完成3046公里防風固沙「綠色鎖邊林帶」合龍後,不僅扼住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擴張,也為後續「沙漠經濟」奠定基礎。如今,新疆各地正從「治沙」走向「用沙」,讓曾經的荒漠成為農漁並舉的新型產業帶。
「沙漠海鮮」並非噱頭,而是新疆利用鹽鹼地資源化的成果。隨著技術突破與政策支持,沙漠邊緣的「魚蝦稻花田」正逐步變為推動綠色經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