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3國環境部長會議簽訂聯合計畫 積極應對區域環境挑戰

第26屆韓中日環境部長會議(TEMM26)後韓國環境部長金成煥(右起)、中國生態環境部長黃潤秋和日本環境部長淺尾慶一郎簽署了聯合協議。圖/取自中國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
第26屆韓中日環境部長會議(TEMM26)後韓國環境部長金成煥(右起)、中國生態環境部長黃潤秋和日本環境部長淺尾慶一郎簽署了聯合協議。圖/取自中國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

第26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TEMM 26),上周六(27日)起在中國山東煙台舉行2天,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日本環境省大臣淺尾慶一郎及韓國環境部部長金星煥率團出席,共同探討區域環境問題,推動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此次會議延續1999年以來3國輪流舉辦的傳統,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框架下最高級別的環境對話平台,旨在落實去年第9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氣候變遷與綠色發展領域的共識。

綜合《朝鮮日報》與新華社報導,會議期間,3國部長交流了各自的環境政策進展,並就核能安全、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變遷等8大優先合作領域達成共識,確立了2026至2030年的合作目標。會議通過並簽署了《中日韓環境合作聯合行動計劃(2026—2030)》及《第二十六次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聯合公報》,明確訂定未來5年的合作重點與實施路徑,向國際社會展現3國深化環境合作的決心。

韓國環境部長金星煥在與日本環境大臣淺尾慶一郎的雙邊會談中,特別強調核能安全是2國共同挑戰。他表示:「核電廠在能源供應上不可或缺,但事故風險極高,安全管理是韓日共同課題」。金星煥同時介紹了韓國新設立的氣候、能源與環境部的重組計畫,強調此舉將氣候與能源政策整合,以提升政策協同性,並表達作為韓國首任氣候、能源與環境部長的責任感,致力實現碳中和的綠色文明。

中國生態與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開幕致詞中表示,中國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通過降碳、減污、擴綠與經濟增長的協同推進,取得顯著的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他強調,中日韓地理相近、經濟融合,應共同守護同一片天空與海洋,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成為區域轉型的重要夥伴。

黃潤秋特別提到,作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正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近期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上承諾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峰值減少7-10%,並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擴增至2020年的6倍(3600吉瓦)。金星煥對此表示,這相當於3600座核電廠的發電量,提醒韓國需加速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

會議還聽取了《中日韓環境合作聯合行動計劃(2021—2025)》執行進展報告,並頒發了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環境獎,肯定青年論壇及環保企業圓桌會的成果。3國一致同意,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環境與氣候挑戰,需進一步加強協調合作,打造區域環境合作的典範。

《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指出,核能安全議題的討論反映了韓日對福島核事故教訓的重視,顯示區域合作在應對高風險技術上的必要性,讚揚會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但也提醒3國需在技術轉讓與資金支持上進一步協調,以確保合作計畫有效落地。

整體而言,此次會議不僅強化了中日韓在環境領域的團結,也為實現《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了基礎。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