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災防體系各有所長!「台灣只學一半」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大批「鏟子超人」近日接連湧入災區救災。圖/中央社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大批「鏟子超人」近日接連湧入災區救災。圖/中央社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至今,中央、地方多頭馬車,救災效能低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3日)指出,極端氣候變遷之下,未來天災可能都是複合型災害,中央政府急需設立「防災總署」,可效仿美國模式成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或是日本模式指派一位內閣官員做「防災擔當大臣」。最糟的就是台灣只學一半,只是把災害「劃分」成某些部會的責任,結果根本無法統合。

李鴻源強調,這次災害暴露出台灣防災體制的「多頭馬車」問題。堰塞湖事權在中央,但此次馬太鞍溪的中下游是經濟部水利署管轄,中上游是農業部水保署管轄,最上游林班地是農業署林保署管轄,「一條河川、兩個部會、三個署,牽扯到很複雜整合工作!」

李鴻源直言,此次洪災,花蓮縣政府其實是使不上力,因為已經超出一個地方政府可以處理的範圍,未來重建時更會涉及農業部、經濟部、內政部甚至交通部,部會整合和協調要非常到位。行政院應該找一顆「腦袋」也就是PCM(專業營建管理)來整合;至於要不要拉到行政院副院長層級,或是政務委員,可再討論。

李鴻源說,過去他曾建議行政院改組時要成立「防災總署」,其實就是一個一年預算10億、20億元的100人小單位,類似公共工程委員會。目前全世界防災有兩種模式,一是美國模式的FEMA(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發生重大災害時FEMA接手、副總統擔任指揮官、國民兵進駐,因為「防災視同作戰」,軍方最清楚這個邏輯;另一種日本模式也是成功的,雖沒有類似沒有FEMA的單位,但是會指派一位「防災擔當大臣」,職位相當於官房長官,比部長高半階,手下有150人,力量很大。

李鴻源說,台灣學美國、日本都只學一半,結果變成把災害分出去,颱風、地震、氣爆分給內政部,淹水分給經濟部等等,但這次堰塞湖卻是農業部管轄、下游是經濟部管轄。

另近日農業部說早已發了9個疏散撤離的公文給花蓮縣政府,李鴻源則指出,這9張公文上面寫的是某某時間非常可能溢流,請花蓮縣政府「界定疏散範圍」。問題是花蓮縣政府本身是沒有能力界定疏散範圍的,所以發公文的方式錯誤。照道理說,該公文應該是發給中央災防辦公室,由中央災防辦找國科會諮議,再由中央災防辦發給花蓮縣政府,告訴花蓮縣府應該做哪些事情,並通知花蓮縣政府「國軍會進駐」。這就是以前的災防模式。網路時代,整個公文流程半小時就可以跑完;如果當時有做這件事根本不會像現在權責不明。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