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ravel 3500萬外國遊客    常見生活便利度「卡關」

來自義大利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體驗太極拳。圖/取自新華社
來自義大利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體驗太極拳。圖/取自新華社

大陸國慶假期,各大景區人潮洶湧,「China Travel」在國際社群媒體上成為熱門標籤,吸引大量外國遊客來華觀光。根據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今年前8個月,免簽入境的外國人達158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2.1%,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62.1%。依此推算,2025年全年外國入境人數有望突破3500萬人,接近日本觀光人數的水準(約3700萬)。然而,這股入境熱潮的背後,也暴露出外國遊客在中國旅遊與生活所面臨的一系列「便利鴻溝」。

近兩年,中國大陸大幅放寬外國人來華簽證與入境政策。2023年12月起,過境免簽時間由原先的72小時與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與此同時,中國與多國簽署互免簽證協議,單方面免簽國家與地區範圍也持續擴大。截至2025年9月底,中國已對54個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

在湖南常德河街,外國遊客體驗非遺美食擂茶的製作。圖/取自新華社

在湖南常德河街,外國遊客體驗非遺美食擂茶的製作。圖/取自新華社

這些措施推動外國人來華旅遊市場升溫。以上海為例,今年上海郵輪母港外籍旅客比例創歷史新高;北京、成都、桂林等熱門城市,也出現大批外國遊客穿漢服、打卡地標的景象。然而,外國旅客「進得來」,未必「玩得好」。

住宿和景區預訂是外國遊客最常遇到的「第一道門檻」。來自義大利、曾在北京與蘇州留學的戴樂表示,雖然部分住宿限制近年有所放寬,但許多民宿仍不接待外國人,導致他不得不選擇價格高昂的酒店。此外,部分景區的預約購票系統必須使用大陸居民身份證註冊,護照號碼無法通過認證。由於介面多為中文,不少外國遊客在預約過程中頻頻「卡關」。

大陸文化和旅遊部雖在2024年底推出《關於完善入境旅遊服務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景區支持護照號登錄與多語言介面,但實際落地仍不均衡。部分熱門景區仍要求外國遊客現場登記護照,流程繁瑣。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葡萄牙遊客在遊園活動中學習書法。圖/取自新華社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葡萄牙遊客在遊園活動中學習書法。圖/取自新華社

旅遊體驗不僅取決於基礎設施,也仰賴語言與文化服務。中國大陸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資料顯示,2024年底持證導遊約66萬人,其中外語導遊僅占8.4%,雙語導遊更是鳳毛麟角。例如天津去年新增的外語導遊僅10人,遠遠無法滿足爆發式增長的外國遊客需求。

這種人力缺口導致許多外國遊客難以獲得深度的文化導覽。比利時籍旅客馬丁曾嘗試報名中文導覽團參觀少林寺,但導遊無法以英文傳遞歷史與宗教細節,只能依靠同行旅客即席翻譯,造成體驗打折。

相比之下,泰國、越南等亞洲旅遊型國家在多語言服務上更為成熟:主要景區與市中心餐廳普遍能用基礎英語或中文溝通。大陸在這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大陸的日常支付、生態服務高度依託二代身份證體系,這對外國人而言是一大挑戰。加拿大籍企業家彭家榮在中國生活超過20年,他曾因國際信用卡在網約車平台達到使用次數上限而無法支付車資,只能改搭地鐵回飯店。他表示:「拿著護照生活在中國,和擁有身份證的中國人,感受到的是兩個時代的中國」。

目前,大陸的金融支付體系主要圍繞本地銀行與移動支付平台構建,國際信用卡與本地銀行的數據仍未完全打通;外籍人士無法建立本地信用記錄,也就無法享受信用租賃、免押金等服務。此外,部分政府網站、樓宇訪客系統也僅支持輸入身分證號,外籍人士往往需要借用朋友的資訊代為操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這種「身份壁壘」部分源自國家數據安全考量。跨境支付與身分資料涉及國際數據流動,中國對外籍用戶設置了更嚴格的支付限額與驗證機制。

儘管存在結構性問題,各地政府與部門也在積極探索新解法。今年3月,瀋陽向外籍人士代表發放首批「證卡融合集成」社保卡,結合社保、支付與身份功能,為外籍人士提供「一卡通」服務;北京則推出「暢遊通」與「幂方卡」,集支付、通信、交通與翻譯等功能於一體,方便外籍人士日常消費。

法國青少年在山東濱州黃河樓傳統文化體驗區,挑選試穿漢服。圖/取自新華社

法國青少年在山東濱州黃河樓傳統文化體驗區,挑選試穿漢服。圖/取自新華社

此外,大陸稅務總局在2025年4月推廣「即買即退」離境退稅政策,外國遊客購物退稅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機接收驗證碼、訪問海外應用等細節上,外國遊客仍面臨困境。

專家指出,改善外國人入境與生活便利度,不僅是為了吸引遊客,更關乎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當一名外國旅客能順利購票、輕鬆支付、無障礙溝通時,這些體驗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國家名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