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面對美國喊出晶片產能「55分」的壓力,賴清德政府提出「台灣模式」因應,說穿了就是「要面子,賠上裡子」的自我掏空方程式,屈服於川普極限施壓;經濟部長龔明鑫以類科學園區比擬美國矽谷更是引喻失義,就是要以「偷換概念」手法硬拗台灣半導體產業不會被掏空。事實上,美國矽谷只會持續成長、壯大,若迫使台灣矽盾加持,更將如虎添翼;反觀由於資金、技術、人才大量出走,台灣全球半導體重鎮地位恐難逃空洞化命運。
台美貿易談判經過5次實體諮商,仍未獲致具體進展,20+N%關稅高居不下,232條款威脅步步逼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變本加厲,拋出美台晶片產能「55分」方案,並擺明要以晶片交換美國保護。美方最新叫價等同要台灣半導體產業半壁江山,作爲美國保護費,而台美貿易談判,只見賴政府一路黑箱作業,引發產業界和社會大眾疑慮。
台灣模式 政治話術
主責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在第5次諮商中,美方並未提出盧特尼克的55分倡議,台灣也絕不會答應,看似賴政府終於硬起來,敢於向美國說不。但鄭麗君旋即提出涵蓋「產業投資自主、金融信保支持、產業聚落合作、改善投資環境」等四大面向的「台灣模式」。雖然她強調,台灣的佈局絕非產業移轉,而是供應鏈的延伸與擴展,這種政治話術說穿了是要轉移談判失利、「為美作嫁」的質疑。
打著「立足台灣,佈局全球」的口號,「台灣模式」四大面向表面上是將台灣科學園區經驗輸出美國,在政府對政府基礎上,協助美方建立產業聚落,打造「類科學園區」,結果與盧特尼克的要求一致,協助美國打造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賴政府甚至加碼配合,考慮民間企業投資意願低落,還要由政府出面信保,承擔風險,而美國在零成本、零風險之下,坐擁5成晶片產能。
盧特尼克設定,若要在川普任內將晶片自製率提升到40%,投資金額可能超過5000億美元,而賴政府的台灣模式並未提出具體金額與時程,因此,台灣模式構想是否能為美方所接受仍是未定之數。
至於最敏感、最重要的台灣晶片換取美國保護,到目前為止,只是盧特尼克個人的表述,真正負責國安與外交事務的川普總統、國務卿盧比歐與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從未對台灣安全問題發表任何政策聲明,遑論保證或承諾,盧特尼克開出的支票是否能兌現,賴政府顯然並沒有把握。
台灣模式與美國的「55分」看似兩個不同概念,基本上就是台灣概括承受了美方的需求。為了迴避談判立場軟弱,甚至「跪談」的批判,龔明鑫挺身辯護,他以美國矽谷為例指出,矽谷很成功,大家都想要複製或連結矽谷,但沒聽說過矽谷因此被掏空,反而更強大,把科學園區成功經驗分享給友邦,甚至於跟友邦有更好的連結,台灣的科學園區可更正向發展。
偷換概念 科學園區非矽谷
關於矽谷的陳述,龔明鑫是正確的,矽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本身已構成強大生態體系,今年的產值高達8400億美元,超越台灣去年的國民生產毛額(GDP)7955億美元。擁有頂尖教育機構、創投資金、高科技巨擘、新創公司、人才庫、優良法規與商業環境、網絡與合作系統,矽谷只會如磁鐵般吸引更多的資金與人才。單以半導體為例,輝達(NVIDIA)、超微(AMD)與英特爾(Intel)的總部都位於矽谷,唯一缺少的就是高功能、尖端晶片產製能力,台灣的護國神山群遷移美國就構成了完美拼圖。
龔明鑫將台灣的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相提並論根本是昧於現實,混淆視聽。矽谷不是科學園區所能比擬,美國政府也沒有協助矽谷經驗複製到他國,或支持高科技產業外移。賴政府該做的是改善經商環境,創造有利投資條件,全球AI龍頭輝達選定在台北士林科技園區設立「輝達星群」總部的計畫近日陷入僵局,瀕臨破裂,就說明了台灣存在土地取得、法規限制等種種問題,並非如矽谷是不可或缺的選項。
面對川普的強勢作風,台灣經貿決策官員承受沈重壓力,經常以「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為念,龔明鑫去年率領投資團訪美時脫口而出,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現在擔任更重要的經濟部長仍無法脫離這種思維,不禁讓人懷疑賴政府官員是否能代表及保護台灣利益。
無論是台灣模式,或是科學園區經驗輸出,說一百遍也無法改變就是要把台積電產業鏈搬到美國的事實,問題是台灣在川普政府「大交易」中得到美方任何實質回饋與保障?或只是餐桌上的盤中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