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近來因「超級大使館」問題陷入外交矛盾,不過英國政府似乎不願再因其他因素影響與北京的關係。綜合外媒報導,英國施凱爾(Keir Starmer)政府為了中英貿易及外交關係穩定,直接介入國會內部「中國間諜案」調查,讓兩名原定於幾周內受審的嫌犯脫罪。
根據英國皇家檢察署(CPS)指控,30歲的卡希(Christopher Cash)與33歲的貝瑞(Christopher Berry),涉嫌在2021年底至2023年2月間,於國會議員交流平台「中國研究小組」(CRG)蒐集敏感資料,並將相關內容轉交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違反《政府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
兩人原本將於本月出庭受審,不過檢方近日臨時撤銷案件,據悉,英國國家安全顧問鮑爾(Jonathan Powell)、國安副顧問柯林斯(Matthew Collins)、外交部常務副大臣羅賓斯(Olly Robbins)與內政部官員,9月間在一場會議中因本案爭執激烈,內政部雖主張繼續審理,但鮑爾、柯林斯與羅賓斯強烈反對,直言不願在中英關係改善之際觸怒北京。
據報導,柯林斯更直言,不願出庭作證將中國界定為「敵國」,而該證詞又是起訴的關鍵,因此最終檢方以「證據不足」為由,宣布結案。
諷刺的是,今年6月由鮑爾監督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英國政府才公開指控中國加強對英國的間諜行動,並企圖干預民主與破壞經濟安全。
該案撤銷的消息則引發政壇批評聲浪,保守黨議員歐布萊恩(Neil O’Brien)批評,政府「故意阻撓」對涉案嫌犯的審判,並強調:「作為遭中國制裁的議員之一,我們要查清究竟是誰下令,我深信這是來自最高層級的決定」。
另一位保守黨議員克恩斯(Alicia Kearns),原本也將出庭作證。她表示,政府必須對外說明決策過程,施凱爾應承擔責任:「如果這些高階顧問並非在他知情下行事,就是違背首相意志,進而削弱皇家檢察署的權限。
對於外界質疑,內閣辦公室則反駁稱施壓撤案的說法完全錯誤,施凱爾的發言人續指,前任政府雖將中國視為「劃時代挑戰」,但始終未正式將其列為敵國,本案依循的正是當時的政策立場。
中英關係近來因「超級大使館」問題已有不小波折,綜合英媒報導,英國因拒絕批准中國在倫敦建立新大使館的計畫,導致英國駐北京大使館時不時遭中方「斷水」施壓;消息人士還指,2020年英國外交部已批出價值一億英鎊(約40億新台幣)駐北京大使館裝修合約,但中方遲不批准開工。
早在2018年,大陸就購入東倫敦「皇家鑄幣廠舊址」(Royal Mint Court)約2.2萬平方公尺土地,計劃興建新大使館。但因當地居民、國會議員及香港民運人士強烈反對,導致工程多年停滯,英國政府原定今年9月9日公布最終結果,但延期至10月21日。據《每日郵報》指出,倫敦方面很可能將於近日正式批准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