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星黛安基頓(Diane Keaton)辭世,享年79歲,她以古怪幽默的魅力與獨特風格聞名,職業生涯橫跨半世紀,演出超過60部電影,包括《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尤其在1977年浪漫喜劇《安妮霍爾》(Annie Hall)中飾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那位神經質、特立獨行的女友而擄獲人心,並憑此片摘下奧斯卡影后。曾出版多本黛安基頓著作的出版社Rizzoli形容她是一位「跨越電影、時尚與設計領域的傳奇象徵」。
路透報導,《人物》雜誌率先報導她的死訊。黛安基頓的代表人尚未回應置評。
黛安基頓曾演出超過60部電影,包括《教父》三部曲、《第一夫人俱樂部》(The First Wives Club)以及與導演伍迪艾倫合作的八部作品。她以偏好中性穿搭、套頭高領毛衣與招牌帽子而在好萊塢獨樹一格。
《安妮霍爾》奠定她的影壇地位
黛安基頓分別憑1981年政治劇情片《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飾演美國記者布萊恩特(Louise Bryant)、1996年家族劇《親親壞姐妹》(Marvin’s Room)飾演照顧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的慈愛姑媽,以及2003年浪漫喜劇《愛你在心眼難開》(Something’s Gotta Give)對戲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三度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然而,真正奠定她演藝地位的,正是《安妮霍爾》,這部作品鬆散取材自她與伍迪艾倫的真實戀情。她曾在2004年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訪問時說:「就這麼說吧,那是理想化的我。」
《安妮霍爾》與她在《尋找古德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中白天當教師、夜晚遊走單身酒吧的戲劇性演出,讓她於1977年9月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滾石》雜誌同年6月30日形容她是「下一個凱薩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
四十年後,當黛安基頓獲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時,伍迪艾倫向她致敬:「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就成了我極大的靈感來源。我一生中許多成就,毫無疑問都歸功於她。她真的令人驚嘆。」
黛安基頓同時身兼導演、編劇、製片與攝影師,也熱愛修復加州老宅。她曾在兩本回憶錄中自述人生,2011年的《Then Again》揭露她年輕時曾患有暴食症;2014年的《Let’s Just Say It Wasn’t Pretty》則展現她對人生的幽默自省。
多段名人戀情與經典語錄
黛安基頓也以與多位影壇巨星的戀情聞名:包括伍迪艾倫、《烽火赤焰萬里情》導演兼男主角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以及《教父》系列中的艾爾帕西諾(Al Pacino)。
她在2013年接受《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笑說:「每個男人屬於不同的年代,伍迪是我的二十歲,華倫是三十歲,而艾爾介於三十末與四十初之間。」
黛安基頓於1946年1月5日生於洛杉磯,本名黛安霍爾(Diane Hall),是四個孩子中的長女。她後來改用母親的娘家姓,以避免與另一位同名女演員混淆。她的父親是土木工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童年時全家搬到橙縣(Orange County)的聖塔安娜(Santa Ana)郊區。
在加州短暫就讀大學後,基頓前往紐約奈伯福特劇院(Neighborhood Playhouse)學習表演技巧。1968年,她參與原版百老匯搖滾音樂劇《毛髮》(Hair),但因害羞拒絕全裸演出而引起話題。
改變她命運的,是伍迪艾倫舞台劇《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的試鏡。她2011年接受《浮華世界》(Vanity Fair)訪問時回憶:「沒有伍迪艾倫,我什麼都不會發生。如果我當時沒被選上那齣戲……。」她憑該劇入圍東尼獎,並因此展開兩人戀情與終身友誼。兩人之後合作多部伍迪艾倫經典,包括《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愛與死》(Love and Death)與《曼哈頓》(Manhattan)。
在《安妮霍爾》中,她以那句「La-dee-da, la-dee-da, la-la」成為影史經典,展現她天真飄逸的風格。
多年後,即便伍迪艾倫遭養女指控童年性侵,黛安基頓仍公開力挺他。伍迪艾倫否認指控且從未被起訴。她在2013年對《每日電訊報》說:「我仍愛他,有些人會一直留在你生命裡,這很重要,他就是那樣的人。」
導演法蘭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在看到她演出《閨房百態》(Lovers and Other Strangers)後,被她古怪又神經質的特質吸引,邀她在《教父》中飾演凱(Kay Adams),即艾爾帕西諾飾演的麥可柯里昂(Michael Corleone)之妻。該片在1973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讓她聲名大噪。
既是演員也執導多部電影、電視影集
隨著事業進展,黛安基頓從清新少女角色逐漸轉向成熟女性與母親角色,常刻畫家庭與人生抉擇的掙扎。她將自己的長青事業歸功於導演南希梅爾斯(Nancy Meyers),兩人合作四部電影,包括1987年的《嬰兒炸彈》(Baby Boom)與1991年翻拍自1950年代的《新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
她也曾憑1995年電視電影《最後的飛行》(Amelia Earhart: The Final Flight)獲艾美獎提名,並執導多部電影、電視集與兩支貝琳達卡萊兒(Belinda Carlisle)的音樂錄影帶。
終身未婚「對男性既害怕又著迷」
儘管感情生活豐富,她終身未婚。她在2015年接受《Elle》雜誌訪問時說:「我對男性既害怕又著迷,特別是那些才華橫溢、光芒四射的人。可這對我這樣無法適應的人來說,根本不可能有好婚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黛安基頓曾坦率表示,未婚與她母親有關,「幾乎所有事都能追溯到她。」黛安基頓2021年接受《Interview》訪問時說:「她有四個孩子,我是老大。我看到她為家庭放棄了多少。她是最好的母親,但我想正因如此,我沒有結婚。我不想放棄我的自由。」她還以幽默語氣補充說:「順帶一提,從來沒有人向我求婚過,這可能也是個理由。我應該從這句開始,然後就結束這話題了。」
五十多歲時,黛安基頓收養了兩名子女。她後來告訴CBS:「我以前一直活在自己世界裡。孩子讓我的人生全然改變,以美好的方式改變了整個視野。我覺得他們都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