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遭陸「稀土牌」卡脖子 歐智庫指北京目標鎖定台灣晶片鏈

布魯蓋爾經濟智庫分析,北京近期強化稀土出口管制的背後動機反映出對台灣技術及產能外移美國的憂慮。圖/取自 Firstpost YouTube
布魯蓋爾經濟智庫分析,北京近期強化稀土出口管制的背後動機反映出對台灣技術及產能外移美國的憂慮。圖/取自 Firstpost YouTube

美中貿易摩擦持續升溫,不過這場爭端不僅關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與否,也可能牽涉更深層的地緣政治因素。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經濟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分析,北京近期強化稀土出口管制,除對美國形成直接壓力外,背後動機亦可能與美方近日所提台美晶片「五五分」一說有關。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9月30日曾提議,台美晶片產量「五五分攤」才是完善的「矽盾」,稱此舉可提升美國本土生產,美國自身晶片充足才能保護台灣安全,不過此建議已被賴政府明確拒絕。

智庫分析,北京此舉或反映對台灣技術及產能外移的憂慮,不過若中國的出口管制延伸至境外企業,台積電未來可能被迫申請稀土輸出許可,進而影響其對美晶片供應,一旦北京進一步將台積電納入「實體清單」,勢必令美國AI產業供應鏈更為複雜,也讓中美科技戰進一步升級。

該智庫指出,中國目前掌控全球約85%至90%的稀土精煉能力,這些稀土原料對電池、半導體及精準導引武器等關鍵產業至關重要,此次北京再度升級管制,除了原先在4月公告的七項稀土出口禁令外,新增五種稀土元素,包括釓、鉺、銩、銪與鐿,並將限制範圍擴及提煉技術、設備與含有0.1%以上中國加工稀土的產品;此外,凡涉及軍事或「雙重用途」的出口申請將自動遭拒。

這波措施還新增所謂「中國人條款」,禁止中國公民未經批准參與海外稀土相關活動,做法與美國針對敏感技術的出口限制相似。智庫認為,由於監管難度高,北京可能建立類似「實體清單」的追蹤機制,以掌握全球稀土最終使用者,藉此擴大對國際供應鏈的影響力。

智庫指出,受稀土管制影響最大的恐是美國國防與高科技產業,約三成五角大廈軍事計畫,例如F-35戰機的航電系統,可能因稀土短缺延宕進度;波音(Boeing)恐面臨組裝瓶頸。科技巨頭如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與蘋果(Apple)亦可能增加成本並遭遇供應延誤,而特斯拉(Tesla)等電動車製造商也可能被迫縮減產量。

影響也將同樣波及歐洲,包括空中巴士(Airbus)、福斯汽車(Volkswagen)等歐企恐受供應鏈干擾,而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也被智庫點名為潛在受害者,因AI晶片製造高度仰賴稀土材料。

智庫續指,北京此時出手,時機正值川習會前夕,顯然意在回應美方近期的多項舉措,包括美商務部9月29日實施「關聯企業規則」,擴大出口管制名單至被制裁企業持股逾50%的子公司,以堵住中國規避漏洞,美國參議院更通過禁止美企向特定中企採購的法案,以及具明顯針對性的「抗中法案」(FIGHT China),限制資金流入中國半導體、AI與量子科技產業,顯示兩黨在遏制中國科技崛起上已建立罕見共識。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