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上周六(18日),伊朗外交部宣布,隨著2015年與世界強國簽署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簡稱《伊朗核協定》)正式到期,伊朗不再受其核計畫限制。
該協定於10年前獲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旨在限制伊朗的核活動、鈾儲量及研究,以換取國際制裁的減免,防止伊朗發展核武。
《德國之聲》(DW)報導,伊朗外交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將於10月18日到期,從而終止聯合國安理會過去對伊朗的所有限制,並將伊朗從安理會議程中移除。作為《不擴散核武條約》(NPT)締約國,伊朗將繼續僅受該條約賦予其的權利和義務的約束。這包括對其核子計畫規模不作任何限制,並僅在《聯合全面行動計劃》框架內並根據伊朗議會近期通過的立法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自即日起,《核協定》所有條款,包括對伊朗核計畫的限制及相關機制,均視為終止」。伊朗強調將繼續致力於外交途徑解決爭端。伊朗駐外大使則表示,核濃縮活動是「國家尊嚴」的象徵。
At the recent NAM Ministerial Summit in Kampala, more than 120 nations joined Iran in recognizing reality:
— Seyed Abbas Araghchi (@araghchi) October 17, 2025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2231 expires tomorrow 18 October, thereby terminating all past UNSC restrictions against Iran and removing Iran from the Security Council's…
國際媒體對《核協定》到期的看法不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核協定》到期可能加劇中東緊張局勢,特別是在伊朗與西方關係惡化之際。《衛報》(The Guardian)分析,伊朗可能加速濃縮鈾計畫,進一步挑戰國際核不擴散框架,但也可能為新談判開啟機會。彭博則警告,若無新協議,地區衝突風險恐升高,尤其在伊朗與以色列近期的軍事對抗後。
自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一任期內單方面退出《核協定》後,伊朗與西方國家的復談斷斷續續,但始終未達共識。今年(2025年)6月,美國與以色列轟炸伊朗核設施,促使伊朗暫停與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合作。西方國家多次指控伊朗阻撓聯合國核查,並將鈾濃縮至接近武器級水平。
8月,英國、法國與德國聯合向聯合國安理會通報,稱伊朗嚴重違反《核協定》,啟動了自動恢復國際制裁的「快速恢復」機制。三國於上周表示,將重啟談判,尋求「全面、持久且可驗證的協議」。然而,伊朗外長阿拉奇(Abbas Araghchi)回應稱,鑑於歐洲啟動制裁機制,德黑蘭「看不到與歐洲談判的理由」。
隨著核協定正式失效,國際社會密切關注伊朗核計畫的下一步動向,以及是否能透過外交途徑避免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