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周二(21日)報導,歐盟正考慮將用於手部消毒劑等生物殺滅劑產品的乙醇(酒精,ethanol)列為危險物質,因其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路透報導,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內部一個工作小組本月(10月)10日提出內部建議,指出乙醇屬於有毒物質,可能增加癌症及妊娠併發症風險,建議在清潔及其他產品中尋求替代品。ECHA的生物殺滅劑產品委員會預計將於下月(11月)25至27日召開會議,周二發表聲明表示,目前正對乙醇在生物殺滅劑中的使用進行評估。若其專家委員會認定乙醇具有致癌或危害人類生殖的潛力,將建議尋找替代物質。ECHA強調,評估仍在進行中,尚未得出結論。最終決定將由歐盟委員會根據該委員會的科學意見作出。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將乙醇及異丙醇列為手部衛生使用的安全物質。
👉🏽 Follow @LogicalIndians
— The Logical Indian (@LogicalIndians) October 22, 2025
The European Union is considering classifying ethanol, an active ingredient in many hand sanitisers, as a carcinogen due to cancer and pregnancy rɨsk cøncerns highlighted by the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An internal ECHA working group advised… pic.twitter.com/7DfGu0W1q6
《衛報》(The Guardian)分析,此舉可能對手部消毒劑及相關清潔產品的製造商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後,乙醇基產品已成為日常防疫的重要工具。若乙醇被列為危險物質,企業可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研發替代成分,同時可能引發消費者對現有產品安全性的疑慮。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AZ)則認為,ECHA的評估反映了歐盟對化學品安全的嚴格標準,但也可能引發爭議。乙醇作為廣泛使用的消毒成分,若被限制,可能對公共衛生政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尤其是在醫療及衛生領域。該報呼籲歐盟在做出最終決定前,應充分考慮科學證據與實際應用的平衡。
目前,ECHA的評估尚未結束,乙醇是否會被正式列為危險物質仍待最終決定。歐盟此舉可能對全球消毒產品產業及公共衛生政策產生深遠影響,需在保障公眾安全與維持現有防疫措施的實用性之間取得平衡,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場動盪或公眾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