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金鐘獎的老面孔和國民黨的新面孔

成為國民黨新主席的鄭麗文稱自己為「中國人」,還表示願意面見大陸當權者習近平。圖/取自鄭麗文臉書
成為國民黨新主席的鄭麗文稱自己為「中國人」,還表示願意面見大陸當權者習近平。圖/取自鄭麗文臉書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今年的金鐘獎頒獎典禮和國民黨主席選舉在同一天舉行,雖然媒體以不同版面大幅報導,但兩種看似不怎麼相干的新聞,卻都若有若無地透露一個訊息:我們應該認真面對兩岸問題,不能再逃避了!

首先,當選國民黨主席的鄭麗文勇敢地說「我是中國人」,還表示願意面見大陸當權者,包括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中國」二字,在近二、三十年來的台灣,早已成為禁忌,連國民黨員都不太敢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可是民進黨出身的鄭麗文卻大聲說了出來,而奇妙的是,網路民調的結果,多數民眾支持她訪陸,包括親綠媒體在內。

活躍在金鐘獎的多數是老面孔

有人說,若時光倒流到1990年代,看到今年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必然驚掉下巴。其實,如果1990年代看得到今年的金鐘獎,應該也會覺得匪夷所思吧?當時台灣的影視音產業發展到巔峰,人才輩出,怎麼想像得到,30多年過去了,頒獎典禮上活躍的那批人,竟然還和當年差不多,比較大的不同是,歲月在他們臉上留下了痕跡。難道現在既沒有新的年輕表演者,也沒有新的觀眾了嗎?

也許是因為網路發達造成了衝擊?據說,胡瓜也要在網路開闢新戰場了。老藝人有這個氣魄值得肯定,可是,為什麼現在幾乎看不到年輕藝人了?難道台灣的影視產業已經停滯不前,一直在吃上世紀末的老本,再也沒有培植新人的沃土了嗎?

無需諱言的是,影視音產業的生態已經改變了,動作快的業者紛紛搶著占先機。但無論環境怎麼變,關鍵都在內容的品質。優質的影視產品既需要人才,也需要足夠的資金。就以華語電視劇為例,近年來江浙地區產出之多,如過江之鯽,儼然已成為華人影視中心。

2024年全球城市GDP報告,上海排名第五,在亞洲僅次於排名第三的東京。換句話說,從20世紀初,經過一百多年,華人的文化中心,自上海轉移到香港、台北,如今又隱然回到了上海。只要看看不斷推陳出新的偶像劇多以上海為背景,便可略知一二。

如今,港台兩地藝人紛紛前往大陸找出路,自然與大陸經濟起飛後帶動了文化發展有關。哪裡工作機會多,哪裡便能吸引更多人才。政府努力挹注資源挽救台灣影視產業,卻因當權者把影視產業當成意識型態操作的工具,反而更加窄化了創作主題。

像電視劇《聽海湧》有扭曲史實之虞,編劇卻還得到金鐘獎。假如接下來的金音獎把最佳嘻哈獎頒給被罵翻的「合法要飯神曲」,恐怕更加證明,只要政治正確,就有得到當局青睞的機會,而公正客觀的專業評審則很難期待了。

兩岸同文同種,本來可以在文化上攜手創造雙贏,但民進黨卻為了政治利益,透過各種管道加以扭曲、打壓,台灣的影視劇也越來越走向為政治服務的樣板化。種種違反自然的操作,經過八年多的執政,早已累積太多民怨。鄭麗文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當然會引起共鳴。

如果能暫時擱置爭議,一起和平發財,誰不樂意?可是民進黨卻非要在難解的主權問題上鑽牛角尖,製造兩岸對立,久而久之,必然引起不滿者反撲。

新面孔鄭麗文現象 挑戰民進黨長期執政舊面孔

陳文茜曾說,民進黨可能會長期執政,達24年甚至更久。鄭麗文打破了國民黨瞻前顧後的思維,有沒有機會證明陳的預言是錯的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