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鄭麗文可能挑戰盧秀燕的總統之路嗎?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赴立院拜會國民黨團,受到熱烈歡迎。圖/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赴立院拜會國民黨團,受到熱烈歡迎。圖/中央社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目前盧秀燕市長擁有良好卓越政績,其任期將於2026年卸任,離總統大選尚有一段時間。卸任後能否保有持續性政治聲望及支持度,尚待檢證。如同柯文哲市長卸任後,再競選總統失去市長現任優勢、媒體關注。而鄭麗文主席任期則至2029年,跨越2028年總統大選。若其在2026年地方選舉展現卓越領導及清晰政策理念、論述及路線,如同2018年、2022年國民黨贏得地方選舉縣市長達三分之二,甚至再攻克南二都其中一都,鄭將更躍升為全國性政治領導。

然若在2026年地方選舉失敗,鄭則可能課責引咎辭職,證實黨中央論述及路線不利於地方選舉,造成黨中央與地方派系疏離、對立緊張關係。從現實政治角度看,2026年地方選舉,是鄭盧兩人關係試金石;2028年總統提名將是雙核心關係,究竟是合作抑或是競爭賽局。

若鄭麗文主席選擇黨內整合路線,將盧秀燕塑造成國民黨的施政代言人,黨中央與地方可形成互補合作、分進合擊關係,這可為2026年地方選舉打下穩定基礎,並在2028年總統大選發揮滾雪球效應。但若鄭主席在改革過程中強化意識型態主導,削弱地方自治或提名自主權,或將引發地方派系反彈,特別是盧秀燕所代表的中部系統與中間選民結構,恐成潛在對立面,如此國民黨即使贏得2026年地方選舉,但在2028年總統大選則易發生鐘擺效應。

鄭與盧兩人皆具高度政治智慧與女性柔性特質,為求重返執政舞台,理性思維應暫不至於公開衝突。然黨內派系運作與權力分配競逐過程中,難免暗潮洶湧、相互掣肘。特別是若地方選舉再創佳績,鄭勢必成為炙手可熱總統人選之一,屆時鄭能否甘當「造王者」而非「競爭者」,將考驗其政治智慧及格局。

對照民進黨政治實踐經驗,挑戰者一旦敗陣下來,仍然願意充當勝利者副手,總統大選中的謝蘇配、蔡賴配皆是如此,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謝長廷與蘇貞昌之爭最終形成謝蘇配,儘管未能當選;至於賴清德從行政院長卸任,立即挑戰蔡英文總統連任之路,儘管賴黨內初選挑戰失敗,最後成為蔡之副手。然國民黨在台灣政治發展實踐中,並無此政治慣例或習慣;造成各候選往往初選失利後,難以合作相互抵消,地方選舉紅利無法擴散至中央選舉,導致鐘擺效應產生。

鄭、盧這種微妙的權力競逐及路線爭奪,所建構出「合作—競合關係」,既是國民黨理念創新重返執政的契機,也可能成為新一輪黨內分裂的開端。這在於鄭盧兩位雙核心領導人一念之間,一念合作通往執政大道,一念衝突黨分裂掉入深淵谷底。若能鑑於既往國民黨內總統候選人因派系競爭及權力競逐,最終黨形象塌陷反利於民進黨候選人,鄭盧亟需採取合作策略。

鄭麗文主席作為論述派領導,若能以「開放包容」態度整合地方,將黨中央與地方派系、中央與地方縣市首長及議長納入整體決策領導,就可避免重蹈黨內派系、中央與地方政爭覆轍;盧秀燕市長作為治理派領導,若也能超越地方治理框架,展現國家級政策視野及論述路線翻轉,如此黨中央與地方聯手將為國民黨開創「中央地方協力、雙力合作共治、論述治理並舉、世代交替整合」的新時代。

反之,若黨內陷入無規範之權力競逐與路線爭奪,則國民黨將再度錯失執政及翻轉台灣契機。既往權力爭奪及相互無底線攻擊,如此次黨主席選舉黨內競爭對手陣營援引中共介選支持特定候選人,不僅無助於拉抬自身選情,反提供民進黨標籤化及污名化國民黨之資糧。民進黨一向在中央層次選舉,攻擊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錯亂國家認同;親中賣台、中共同路人及扮演在地協力角色。

鄭麗文主席是國民黨論述路線的開創者,盧秀燕市長是藍營地方治理的卓越者。若兩位女力開誠佈公、真誠合作,雙核心共治可以分進合擊,證明國民黨有政策、論述路線,也有實際治理成效;然若陷入權力競逐及路線分歧,國民黨將會重演兩次地方選舉打贏,結果總統及立委大選則是大輸局面。

歷史殷鑑不遠,無論是黨內世代、派系、中央與地方疏離及衝突,即使最終贏得地方選舉,也會輸掉中央選舉。國民黨之患不在民進黨,而在內部團結,2026年地方選舉及2028年中央選舉,這兩次選舉因果關聯性如何?究竟是滾雪球效應驅力大?抑或是鐘擺效應大?這取決於鄭與盧是否採取合作策略,無疑地雙女力時代正在重新打造台灣未來政治發展,其前景且讓人豎目以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