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桑格(Larry Sanger)多年來一直抨擊這個網站存在自由派偏見。他主張維基百科早已偏離「中立」承諾,管理不善,甚至動輒誹謗個人他認為在犯罪、宗教、氣候變遷等敏感議題上,維基百科明顯左傾,已違反創立初衷。桑格形容:「維基百科就像一輛在高速公路上暴衝、沒有司機的公車,撞上無辜者。」這番長年質疑,如今獲得保守派領袖的共鳴。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二任期的共和黨人正試圖「奪回」他們認為被左派佔據的文化與資訊領域。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德州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以及評論員卡爾森(Tucker Carlson)都呼籲改革甚至取代這個被視為「最後事實共同體」的網站,同時也是AI系統用來回答搜尋問題的核心資料庫之一。
馬斯克宣布將推出「Grokipedia」替代維基
本月稍早,克魯茲致函維基百科母機構「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要求解釋他所稱的「意識形態偏見」。8月,眾議院監督委員會共和黨人展開調查,指控有「敵對國家行為者」操縱維基百科,以向西方散播親克里姆林宮與反西方訊息。馬斯克則宣布,本周將推出AI驅動的新百科網站「Grokipedia」。
這場行動代表一場關鍵角力:保守派企圖重塑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知識來源,使之「更平衡」。維基百科的支持者則反駁,這是對寶貴公共資產的黨派攻擊。喬治亞理工大學(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布魯克曼(Amy Bruckman)說:「我們正在失去可靠資訊來源。那些批評維基百科的人,其實是對著真相咆哮。」
維基百科自誕生以來,爭論與事實定義一直是其核心。不同於傳統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完全由志願者編寫、編輯,多數人匿名。任何人都能撰文或修訂,只要附上來源。但最終的裁定權與維護秩序則掌握在少數獲信任的資深編輯手中。
執行長:維基百科大多內容與政治無關
I am nailing Nine Theses to the door of @Wikipedia. This has been my project for the last nine months. There has never been a thoroughgoing Wikipedia reform proposal—this is the first. If it doesn't work, we need to organize an alternative. 🧵 pic.twitter.com/Lnt6vUmeJZ
— Larry Sanger (@lsanger) September 29, 2025
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長伊斯坎德(Maryana Iskander)表示:「別忘了,99.999%的內容只是體育賽事比分、植物學分類,或各國語言對「優格」(yogurt)這個詞的不同稱呼。」
歷年研究顯示,維基百科在美國政治光譜上略偏左,但整體仍趨中立;而隨著時間推移,條目往往會變得更中性。十年前,批評焦點在於編輯者幾乎全是來自富裕國家的白人男性。基金會於是推動「編輯馬拉松」(edit-a-thons)鼓勵女性參與,以擴大觀點。如今,保守派則想「從另一方向」擴大。
桑格主張揭露主要編輯身分、廢除「黑名單」
桑格在2001年協助創辦維基百科一年後即被共同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逐出團隊。上月,他發表《改革維基百科的九項論綱》(Nine Theses on Wikipedia),呼應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當年對天主教會的「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他建議強化中立原則、揭露主要編輯身分、廢除所謂「黑名單」,意即被認定為不可靠來源的媒體。
卡爾森邀他上節目,相關片段在社群平台X廣傳,連川普的AI顧問、矽谷投資人薩克斯(David Sacks)也轉發。薩克斯貼文寫道:「維基百科嚴重偏左,一群激進分子掌控人物頁面,抵制合理修正。更糟的是,它常在Google搜尋結果居首,如今還成為AI訓練素材,問題極大。」
馬斯克也轉發桑格的貼文並寫道:「這位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提出一些不錯的建議。」同一天他宣布旗下AI公司xAI正在開發「Grokipedia」,聲稱「將大幅超越維基百科」。
與此同時,維基媒體基金會接連受到國會兩黨質詢。共和黨方面,克魯茲(Ted Cruz)以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主席身分在本月7日致函基金會,要求說明「平台及基金會的意識形態偏見」;眾議員康默(James Comer)與梅斯(Nancy Mace)則於8月宣布展開調查,關注是否有組織化操弄維基百科、散播反以色列觀點。
非共和黨人也關注維基百科。5月,民主黨眾議員舒爾茨(Debbie Wasserman Schultz)與共和黨的培根(Don Bacon)聯名要求基金會說明涉及反猶與挺哈瑪斯內容的爭議。
伊斯坎德回應說,基金會把這些質疑視為機會,向公眾更清楚解釋維基百科的運作:「這是一部依據原始資料、即時修正、持續變動的百科全書。若了解其運作,就會明白它沒有偏見。」
依規定,維基百科條目必須採「中立觀點」撰寫,各方說法都須有可信來源支撐。雖然編輯可匿名,但所有修改公開可查。伊斯坎德說:「維基百科是為了傳遞資訊,不是說服別人;若某篇文章出現偏見,體系本身就能自我修正。」
桑格曾多次嘗試打造維基百科替代方案
然而,桑格認為這套機制早已失效。這位長期信奉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過去自稱不可知論者的學者,近年皈依基督教,自認政治觀日益保守,並在2024年投票支持川普。
他自2006年起多次嘗試打造替代方案,包括創辦失敗的大眾百科(Citizendium)、加入Everipedia、以及2019年推出「百科圈」(Encyclosphere)計劃,企圖整合全球各類百科。他在官網寫道:「沒有任何少數菁英有資格決定全人類該知道什麼。」桑格說他從未從維基百科獲得財富:「我是全球前十網站中最窮的創辦人,這正是我驕傲之處。」
桑格近年創出「GASP」一詞,取自全球化(Globalist)、學院化(Academic)、世俗化(Secular)與進步化(Progressive)四字首,藉以概括他認為主導維基百科編輯群的意識形態取向。例如「雅威」(Yahweh)詞條以歷史學角度書寫,而非宗教信仰視角。
他指控偏見根源在於維基百科的「來源可靠度名單」,將媒體依可靠性分級。主流媒體及部分自由派刊物如《國家》(The Nation)被列為「通常可靠」;而右派媒體如《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則被標為「不建議引用」。桑格在卡爾森節目上批評說,若一個人遭自由派媒體攻擊、卻僅有保守派媒體為他辯護,維基百科條目便只會呈現批評聲音,卻仍被標示為「中立」。
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威爾斯22日接受《華郵》視訊訪問時表示,他瀏覽過桑格的《九項論綱》,樂於討論改進方式,但不同意「所有來源應被平等對待」的主張:「我們當然不能把亂象網站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放在同一層級,這很正常。」威爾斯形容自己的政治立場「無聊、偏中」,並強調基金會領導層對內容沒有控制權:「中立始終是維基百科的核心原則,從未改變。」
他與伊斯坎德皆認為,雖然會嚴肅看待批評,但不擔心維基百科會被任何黨派奪取。伊斯坎德指出,維基百科早已被中國封鎖,與俄羅斯、土耳其政府也多次衝突,「唯一前所未見的是,這次發生在美國。」
布魯克曼表示,維基百科的開放編輯機制使它「或許是人類創造過最可靠的資訊來源之一」,在科學等複雜議題上表現尤為準確。
「那些被排斥、被趕走的人 是時候回來了」
桑格則說,他歡迎共和黨國會領袖對維基百科政策提問,但他不認為政府介入是解方。他正在動員美國及海外數百名保守派志願者加入維基百科編輯,協力修改有爭議的條目,包括以哈戰爭、印度教民族主義、疫苗安全性與氣候變遷成因等議題。
桑格說:「沒什麼能阻止我們。那些多年來被排斥、被趕走的人,是時候回到維基百科上,用一季的時間看看我們能做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