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1960年代荷蘭因石油繁榮而導致的經濟扭曲現象。台灣經濟目前正面臨一場症狀與其當時高度相似的現象: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高科技產業,傳統製造業與中小企業陷入低迷,股市與實體經濟脫鉤,資本配置失衡,社會分配日益惡化。政府若不即刻採取系統性改革,台灣將陷入長期結構性停滯,甚至失去產業競爭力與社會穩定。
半導體榮景掩蓋的結構性失衡
台灣股市屢創新高,半導體與AI產業熱度不減,台積電市值飆升,吸引大量資金湧入科技股。然而,這場資本盛宴並未惠及整體經濟。無薪假企業與失業人口持續攀升,夜市空置率很高,形成「兩種台灣」的現象。這正是荷蘭病的典型表現:資源集中於單一出口導向產業,其他部門遭到擠壓,導致經濟結構扭曲。
更嚴重的是,傳統製造業陷入困境,無法有效轉型升級,導致產業發展嚴重不均。這種結構性失衡若不加以修正,將使台灣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甚至失去全球競爭力。
區域經貿孤立與能源成本劣勢
台灣產業困境並非僅因內部資源錯配,更與外部經貿環境密切相關。台灣長期無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如CPTPP與RCEP,導致出口企業面臨高關稅壁壘,競爭力受限。相較之下,印度與中東國家因俄烏戰爭獲得低價能源,協助企業降低成本,台灣卻無法取得類似條件,傳統製造業成本壓力沉重,難以與國際競爭。
這種區域孤立與能源劣勢,使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處於不利地位。若政府無法突破外交與經貿障礙,台灣將持續被排除在新興市場之外,產業升級與出口拓展將面臨瓶頸。
股市脫鉤與資本泡沫風險
台灣股市的繁榮已與基本面脫鉤,台積電雖面臨政治風險與出口挑戰,股價仍持續上漲,顯示市場過度依賴少數明星企業。這種資本泡沫不僅加劇貧富差距,也使資源錯配更加嚴重。
這種資金過多卻集中於某方面股市,造成一片欣欣向榮,與美股科技泡沫有相似之處。這就是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講的「非理性繁榮」概念,警告資產價格過度推升將導致長期負面影響。
準此,台灣也正面臨泡沫破裂的風險。一旦科技股崩跌,整體經濟將遭受重創,社會信心與投資意願也將大幅下滑。政府要想辦法調控資本市場,導引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與創新產業。
政策重構與產業再平衡的急迫性
面對荷蘭病困局,政府必須立即重構產業政策與資本配置。首先,應重新檢視產業補助與資源分配機制,避免過度集中於半導體與AI,改為支持多元產業發展,尤其是傳統製造業與中小企業的升級轉型。其次,應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降低出口關稅,提升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政府應強化能源政策,尋求多元能源來源,降低企業成本壓力。在資本市場方面,應建立合理的監管機制,防止資本過度集中於少數股票,並鼓勵長期投資與創新導向的資金流向。最後,政府應推動社會分配改革,透過稅制與社福政策,縮小貧富差距,避免荷蘭病所引發的社會撕裂。
台灣正處於結構性轉型的關鍵時刻,荷蘭病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制度與政策的警訊。唯有政府勇於改革,重構產業與資本配置,台灣才能擺脫困局,邁向永續與均衡的未來。